汪忠镐院士:一位院士的多学科之路

医药 来源:medlinker 作者:辰
2015
10/14
17:48
medlinker
作者:辰
医药

导语

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炮总医院名誉院长,胃食管反流中心创始人兼名誉主任。2003年非典期间,汪院士因为一场大病,开创了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震撼。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理所当然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每每咳得死去活来,总感觉咽喉部被锁住了一样,几乎无法呼吸,凌晨2-3时会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而憋醒,因强烈的窒息感而难以平卧,先后5次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甚至导致窒息、不省人事。

作为一名医生,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但是什么呢?为了搞清病因,他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研究道路:查资料、翻文献、请教同行,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诊断。后来他到消化科进行了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病元凶”,汪院士恍然大悟,困扰已久的致命性呼吸苦难乃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呼吸道并发症——喉气管痉挛。后来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和胃镜下射频治疗,夜间咳嗽、哮喘等症状神奇般的消失了,又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经过这些事情,汪院士意识到,国人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严重不足,特别是由此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状长期被忽视,且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所以他立志要救治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同类患者。他的这一迫切愿望得到二炮总医院的赞同和支持。在他的建议下,很快把国外一批先进专业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引进到国内,2006年4月29日,由汪院士领衔的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落户二炮总医院,专门设立独立的病区,配备了强大的医护力量,很快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优势学科。迄今为止,汪院士已为数万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

如今汪院士已经年过八旬,仍然每周都坚持义务门诊、去病房义务检查患者。医联有幸在国庆66周年之际,采访到了汪忠镐院士,一起来听听汪老讲述这段传奇经历。
两次死里逃生,锁定胃食管反流病

医联:汪院士您好,感谢您接受医联的专访。您是我国血管外科的奠基人,对血管外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投身到对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研究亦领先于世界水平,您的“第二次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汪院士:这需要说到我自己的“死里逃生”。2003年“非典”盛行时,我出现咳嗽、喷嚏等类似于非典的症状,这在当时是很糟糕的情况,也是第一次不能到第一线去救治病人。到2005年,呼吸困难的症状变得非常严重。有次去太原参加会诊在宾馆突然发病,幸亏抢救及时,死里逃生。回北京以后,一年发病数次,呼吸困难,每次犯病都被送去抢救。医生都诊断为哮喘,虽然我不是内科大夫,但多少也了解哮喘,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哮喘病。后来我几乎每天都发作憋气,每天坐着干活,晚上无法安睡,天一亮照样去上班。最多一天反流200多次,最长一次半个多小时啊。

后来终于想到去消化科查一查,查完之后排除了哮喘,考虑是反流病,我非常高兴。这样针对反流病的对症药物治疗,感觉有所缓解,表现为平常每天凌晨两、三点一定要憋醒,药物治疗后延迟到凌晨三、四点。

为了救治和我一样同病相怜的人

医联:从这之后,您开始想到致力于胃食管反流的诊治研究吗?

汪院士:当时还没有。在2005年冬天又发生了一次窒息,同事都让我赶紧去呼吸科住院,我坚持不去,那么多病人等着我医治,我想总能挺过来的,最后还是昏迷在了门诊室。当时症状发作致昏迷非常严重,还好最终也被抢救过来了。所以那次之后,我知道仅仅靠药物好像还不行,必须要进行彻底治疗。我的想法是,得做一个手术把食管贲门紧一紧。由于当时没有射频治疗,只有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国内做过的医生也很少。所以我只能去美国找我最好的朋友,要求他给我做一个这样的腹腔镜手术。我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这儿了。本来去之前已经说好,他也同意帮我做这个手术,但是去了美国之后,他不给我做了,原因是他认为我是哮喘。

尽管我自己认为并不是哮喘,但是当时的概念绝对认为是哮喘。正是我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争取,真正地救了我,因为他给我做了。幸运的是,当天下午四、五点钟做完手术,我整夜都呼吸顺畅。当时我让我的朋友尽量做得紧一点,紧一点会造成吃不下饭,这个我有思想准备。一个星期内我根本咽不下任何东西,第七天大便排不出来。出院以前我做了一个钡餐检查,第二天看见造影剂下不去,这我有思想准备。下不去不要紧,吃得多了,一口两口三口顶在那里,第四口第五口还是会压下去的。但是通过钡餐检查我偶然发现在咽部上方有一个尖嘴影像,这个尖嘴像一个喷嘴,下面的胃酸受到一定压力它就喷出来,形成一个喷射,有可能喷到气管、鼻腔、耳朵里面去。从我自己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我就觉得非常有把握,我应该救治跟我同病相怜的人,这样我就下了决心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从美国回来,我用六天时间写完了《胃食管反流不容忽视》,发表在《中国科技报》上。

回来后我跟医院领导说了我的想法——救治跟我同病相怜的人。但是究竟怎么救,这些病人在哪里,我并不清楚。当时的院长非常有魄力,他看重我的动机,马上给我成立了一个“胃食管反流中心”。这一下子把我逼在那儿。我是2006年3月25号做的手术,4月29号二炮总医院的“胃食管反流中心”就成立了。

客服万难,建立国内第一家胃食管反流中心

医联:新学科的初建和发展,当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汪院士:我去美国先学习了一段时间,再回来就着手实施。当时没有病人,就在医院门口两棵树当中挂了一个条幅——“医院义诊”。当时义诊是星期六和星期天上午,病人不多,第二个周末再来一下,没想到这个周末让交通大队给赶走了,所以这个故事……不过好在第一个月的二百多义诊病人中,我们总算诊断治疗了三个病人。

开始的难度确实挺大。首先是概念推广,有些同事问我,你们接诊的那些哮喘病人是如何诊断的?我说:“我知道呼吸科有专门的诊断方法,我们是把所谓哮喘当中那一部分不是真哮喘的患者筛选出来进行治疗。”检查反流病的仪器都要从国外购买,医院支持力度也非常大。

除了概念推广和引进设备方面的困难,医生的缺乏也是很明显的。当时只有一个消化科大夫,其他的大夫都是没有毕业的实习生,就这些人坚持了下来。到现在第十个年头,已经有数万人得到了诊断,我们使用射频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也有1600多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也一直在做,有2000多例。我治疗的患者都是有食管外症状的,以前没有提高到这样的高度,方法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另外,哪家医院说要办胃食管反流中心,我都会去,估计跑了四五十家医院。

医联:当时推出“胃食管反流病”概念时,普通大众和其他相关科室医生并不太了解这个疾病,科室做了哪些工作,从医生层面去改变这个现状?

汪院士:我们科室一开始开展得很艰难:在各个医院做义诊,也写出一定的研究文章。这十年当中,每年都有1-2个研究生专门做这个事情,在技术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基因层面的研究并没有做下去,所有研究生都是研究喷射的机制。检查设备能查出来患病,但并没有看见反流液喷出,我们最后做到已经能看见反流液喷出来。

开创胃食管反流治疗的新方案

医联:目前国内受胃食管反流病困扰的人数大概多少?通常都是如何治疗呢?

汪院士:我们目前没有做过这样的统计,但是至少有10%的人群患病。新疆等地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发病率更高,可能有20%,但也没有确切的调查。上海、北京研究的患病率是9%左右,但是并没有包括食道外症状的患者,因为那一部分病人绝不会去消化科。呼吸困难会去呼吸科,耳鸣耳痛会去耳鼻喉科,还有一部分胸疼的患者会去心脏科就诊。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可能比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还要高,而且症状发作时可能是致命的。

正确诊断疾病是首要的,还要重视生活调理。过量饮食会犯病,患者需要一天少量多餐,所以我总结出的第一条是:一分钱不花能治病。第二种,各种各样的药物,但是药物吃一辈子是不行的,所以再往下就不行。我们新的第三四五种方法是以往没有的。第三种是射频治疗,在食管贲门进行射频治疗。第四种是胃底折叠术。第五种方法是对胃食管强制改道。

这一整套诊疗经验的推广是很大的工程,医联宣传之后,还要从国家的层面来推动这个计划。以前一年住五次院,一年花费十万,就我这样十年的病人就一百万,还不见得都活着。我那次手术之后,不需要持续服药,十年就省了九十万。这样的病人在国内还很多,应该为他们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案。

病人需要我,我就会来

医联:从血管外科到胃食管反流,您为无数患者解除过病痛,到现在您还坚持出门诊吗?

汪院士:我从来都是义诊,我反对所谓的专家门诊,最早出来十块钱的号我都让人退钱给患者。你别看我没有门诊和挂号,但是我经常在诊室外我先看,最近因为我身体不太好没来,以前几乎每天,病房我都去。因为我看完的跟我不看的,是不一样的。

这个医院里面一个血管中心,一个食管中心,都是我建立的,我一辈子的两个心血,所以只要对病人有好处,病人需要我就来。我就是这样的性格,病人的痛苦,我受不了。所有病人我都想办法让他100%地好转。当我自己呼吸困难的时候,谁给我一个10%的好转,我都谢天谢地。这是我濒死过来后的亲身体验,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医生都得过那个病才当那个科的医生。当年医院没有射频的导管,张家口一家医院有,我还要悄悄的把我的病人送过去(任何医院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病人送到别的医院去)。他们来一个救护车,把重病人弄上去,我自己陪着救护车过去,第一天入院,第二天治疗,第三天我就带着病人到门口解散(当然都是秘密的),所以真是拼着老命干活。

一辈子以病人为重,自然会有收获

医联:听您的讲述,都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所以您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有哪些?

汪院士:我觉得重心绝对是在病人那儿,绝不在钱那儿。我刚才说的义诊,不涉及一分钱。现在的医疗也是个产业,都要做大做强多赚钱,这个我是反对的。我总觉得,任何地方都可以去赚钱,但医疗事业谈赚钱确实不道德,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永远把病人放在重心,我自己也觉得很难,但是我一直坚持下来了。我想对个人而言,应该那么做。

医联:您从医数十载,结合您的医路历程,能不能给当下的年轻医生一些成长建议?

汪院士:说实话,我提不出建议,我觉得医学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是医德课。现在大学教的都是技术,技术容易学,现在掌握一门技术就变成了你的能力。一毕业就是奔着汽车、房子去,现在基本是这样的倾向。我1961年毕业,在北京协和医院呆到1986年。从1961年到1980年一直拿着56块钱的工资,我爱人才42块,加起来90几块钱,还有两个孩子,还有双方的父母,我始终坚持,照样是看病手术。我到现在一直没有星期几的概念,我不知道星期六星期天,这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

有事情你做好那件事情,没有事情你找事情做。创新是副产品,人们总让我去讲创新,我说我不是创新的人,如果说这个手术是我发明的,那叫创新,实际上并不是我为了创新才发明这个手术,而是那个病人到了那个程度,我只能用那个办法去解决,而这些办法不是书本上有的。

大医至诚

汪老说,无论是攻克布加综合征还是研究胃食管反流,都不是他的选择,而是病人的需要,病人需要他研究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他认为探索胃食管反流的路还很长,他还有很多的事情想做,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要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要尽可能多地救助和自己同病相怜的患者。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为无数医者树立了榜样,而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身为医者的责任和道义,无关其它。

来源:medlinker   作者:辰

为你推荐

穆峰达第三项适应症中国获批,填补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领域空白资讯

穆峰达第三项适应症中国获批,填补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领域空白

首个且唯一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适应症的处方药

2025-07-03 15:36

又一款国产肺癌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资讯

又一款国产肺癌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今日(7月3日),迪哲医药宣布,公司核心产品舒沃哲(ZEGFROVY,通用名:舒沃替尼片)的新药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

2025-07-03 14:51

近20年来首个全新类别抗菌药物醋酸来法莫林在华获批,开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新时代资讯

近20年来首个全新类别抗菌药物醋酸来法莫林在华获批,开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新时代

该产品中文商标:信乐妥®,英文商标:Xenleta®

2025-07-03 13:23

白癜风诊疗迈向资讯

白癜风诊疗迈向"精细化诊疗"新阶段,薇诺娜净衡系列上市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皮肤病学系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5年6月25日-29日...

2025-07-03 11:51

2025年,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发布资讯

2025年,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发布

7月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对外发布《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5-07-02 18:50

碳云智肽获翰宇药业战略投资,以 “多肽芯片 + AI” 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资讯

碳云智肽获翰宇药业战略投资,以 “多肽芯片 + AI” 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

7 月 1 日,深圳碳云智肽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碳云智肽”)与翰宇药业(300199)正式签署《创新药 CRDMO 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和《战略投资协议》。

2025-07-02 17:44

一上市药企与6名高管共计被罚1600万元资讯

一上市药企与6名高管共计被罚1600万元

近日,维康药业发布公告披露,其收到《关于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证监局的公告》,公告显示,维康药业及其实控人刘忠良等被处罚,处罚金额累计达 160...

2025-07-02 15:41

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谈及商保资讯

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谈及商保

与医保目录调整的不同点在于,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充分尊重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方案制定、专家评审、价格协商等环节,保险公司行业专家将充分参与。商保专家对于一个药...

2025-07-01 14:58

中析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智慧实验室布局与全球化拓展资讯

中析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智慧实验室布局与全球化拓展

近日,实验室自动化领域企业苏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析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领投,启明创投持续

2025-07-01 13:15

全球首个IL-17A/F双靶新药填补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治疗空白,“捷乐同行患者关爱项目”加速药物惠及患者资讯

全球首个IL-17A/F双靶新药填补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治疗空白,“捷乐同行患者关爱项目”加速药物惠及患者

为了提高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获益、减轻经济负担,“捷乐同行患者关爱项目”于今日正式启动。

2025-07-01 10:21

一桩药企的重大资产重组,告吹资讯

一桩药企的重大资产重组,告吹

筹划近3个月后,成都先导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宣告终止。

2025-07-01 09:28

稳健医疗李建全谈绿色手术室发展:绿色理念的前提一定是以人为本资讯

稳健医疗李建全谈绿色手术室发展:绿色理念的前提一定是以人为本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医疗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医疗行业碳排放占全球4 4%-5 2%,手术室贡献了医院20%-30%的废弃物。

2025-07-01 09:26

1款全球首个+1款全球前四!华东医药MUC-17与FGFR2b 两款ADC获批临床资讯

1款全球首个+1款全球前四!华东医药MUC-17与FGFR2b 两款ADC获批临床

HDM2020与HDM2012均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分别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b(FGFR2b)、靶向人粘蛋白-17(Mucin 17,MUC-17)

2025-06-30 21:28

睿视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金科君创独家投资资讯

睿视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金科君创独家投资

此次融资将重点用于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迭代,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加速,以及市场渠道拓展。凯乘资本担任公司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2025-06-30 10: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资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保障相关的筹资运行、待遇支付、公共服务、基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2025-06-28 13:45

26省联盟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资讯

26省联盟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

26省为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

2025-06-28 13:20

CDE:对于境内外尚未有按照药品批准上市,但已有按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产品,如在我国按照药品管理,能否按创新药申报?资讯

CDE:对于境内外尚未有按照药品批准上市,但已有按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产品,如在我国按照药品管理,能否按创新药申报?

对于境内外尚未有按照药品批准上市、但已有按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产品,如申报时在我国按照药品管理的,因器械已上市,将影响该产品在我国按创新药申报。

2025-06-28 13:01

河北医大二院发布“冀脑方舟”脑出血专病大模型,助力精准诊疗资讯

河北医大二院发布“冀脑方舟”脑出血专病大模型,助力精准诊疗

6月21日,河北医大二院联合讯飞医疗共同研发的医疗垂直领域多模态大模型—— “冀脑方舟”脑出血专病大模型在石家庄正式发布。

2025-06-27 16:02

最新数据:Vyepti(艾普奈珠单抗)在难治的重度偏头痛患者中疗效确切资讯

最新数据:Vyepti(艾普奈珠单抗)在难治的重度偏头痛患者中疗效确切

2025年第11届欧洲神经病学学会大会(EAN Congress 2025)公布了RESOLUTION IV期临床研究的完整结果。数据显示,在同时接受标准化患者教育的慢性偏头痛合并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2025-06-27 15:58

Vyepti(艾普奈珠单抗)最新III期临床研究数据出炉,治疗亚洲慢性偏头痛人群疗效获证资讯

Vyepti(艾普奈珠单抗)最新III期临床研究数据出炉,治疗亚洲慢性偏头痛人群疗效获证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艾普奈珠单抗对比安慰剂在亚洲为主的慢性偏头痛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5-06-27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