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华健康发布《关于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称,公司股票已于2023年6月2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并在2023年6月9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同时,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股转公司代为管理的退市板块挂牌转让。
这也意味着这家由“潮汕资本教父”一手打造的地产转型医疗的明星企业,在二级市场最终以摘牌退市黯然离场。此前,宜华健康就已多次对外披露了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警告。
“买买买”的转型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宜华健康前身为主营光电产品研发销售的麦科特,于2007年借壳上市,并更名为宜华地产。随着房地产遇冷,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公司开始向大健康领域转型。另值得一提的是,宜华健康的创始人为刘绍喜,出生于汕头澄海,被称为“潮汕资本教父”,在澄海,当地曾一度流传——“澄海三莫死(方言,指不能死)”即在澄海,有三个人翻云覆雨,长盛不衰,刘绍喜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此前的主业为地产,没有任何医疗元素的积累,只能只能通过大举并购来实现转型,2014年,宜华地产以7.2亿元收购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后又以1.2亿元收购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20%股权。2015年,又接着以16.25亿元收购医疗投资管理公司达孜赛乐康,以3亿元收购血糖血压监测器械商爱奥乐,甚至不乏通过这些公司进行其他收购。
2015年2月,宜华地产更名为宜华健康。同年5月,宜华健康将广东宜华、汕头荣信、梅州宜华100%股权全部出售,彻底抛弃了地产开发业务,实现了由房地产产商向健康行业服务商的“蜕变”。
2016年1月,宜华健康斥资4.08亿元收购亲和源58.33%股权,开始涉足养老大健康服务,2017年4月,宜华健康斥资2.92亿元收购剩余的41.67%股权,完成对亲和源的100%控股,由此,亲和源成为了宜华健康的全资子公司,且彼时的宜化健康还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包括托管)的医院超20家,逐步确立了医疗机构运营及服务和养老社区运营及服务两大业务核心。
已资不抵债
伴随着大规模的并购,宜华健康的业绩在2016年迎来高光时刻,根据其业绩报显示,2016年实现营收12.96亿元,净利润达7.44亿元,同比增长1342.25%,其中医疗板块占据了当年营收超过98%的比重。
但此前大规模、高溢价的频繁收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从2017年开始,宜华健康的业绩情况开始急转直下,当年净利润骤降至1.74亿元。到了2019年,甚至开始出现高达15.72亿元的亏损。
为了扭转颓势,宜华健康开始减负和出售旗下资产。
2020年10月,宜华健康转让了公司所掌握的新疆和田新生医院全部权益的25.6%,以及余干县楚东医院全部权益的16%,用于抵偿1.15亿元债务。同年11月,该公司又终止了以现金7500万元收购湖南医院后勤管理机构吉利物业60%股权的计划。2021年11月,宜华健康再次宣布资产转让,其全资子公司达孜赛勒康拟向合肥中诚转让所持有的合肥仁济医院99%出资份额,以达到降低经营风险和经济损失的目的,而最终交易价格仅170万元。
此外,宜华健康还曾尝试更多的自救办法,2021年1月,宜华健康曾披露,为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缓解营运资金需求,宜华健康拟向新里程健康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63,309,267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63,539,353元。但是如果成功定增,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新里程健康,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从刘绍喜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但同年8月,该定增又戛然而止。宜华健康表示,综合考虑监管政策及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市场价值表现与股权融资时机的协同等多方因素,决定终止此次定增。
多次的努力自救并未能挽救宜华健康的颓势,根据宜华健康业绩报,2021年—2022年,宜华健康分别实现营收13.34亿、9.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82亿元、-4.39亿元,屋漏偏逢连夜雨,宜华健康的债台也逐渐高筑,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年底,宜华健康总资产为40.94亿元,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元)则为-77.99亿,处于资不抵债的经营状态。
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到如今的落寞退市,有行业人士表示,宜华健康走到这一步,跟大健康行业本身的发展属性有关,大健康行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而且还需要培养消费市场。在体制、人才、经营模式上,都需要破局,这与房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从房地产转型做好大健康领域,难度很大。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