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18A药企扭亏为盈,开始赚钱了。
首次半年度盈利
昨日(7月13日),港股上市药企和铂医药发布正面盈利公告称,预期2023年上半年总收入约400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44.9%,盈利约200至4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约7310万美元。据此,和铂医药预计将实现首次半年度盈利。
对于此次能够实现半年度盈利,和铂医药在公告中表示,主要原因包括来自Harbour Therapeutics的创新产品(比如巴托利单抗和HBM7008)的授权收入;全资CRO子公司诺纳生物在上半年实现收入大幅增加;提高运营效率并且改善成本控制。
受上述消息提振,和铂医药股价一路飘红,截止今日收盘,和铂医药报每股1.80港元,总市值达13.83亿港元。
不过,和铂医药现有的股价相较于其2020年12月上市时每股12.38港元的发行价,已跌去超80%,在股价不断下挫的背后,是一家Biotech在大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实现自我求生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停产品卖厂房
和铂医药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肿瘤及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的研发,在其上市前,就已获得多家资本机构的青睐,累计融资达3.22亿美元,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约60.46亿港元。在登陆港交所时,更是引入了9名重磅基石投资者,包括贝莱德基金、HBM Healthcare、Hudson Bay Capital、八方资本、安澜资本、君联资本、奥博资本和知着资本等。
根据和铂医药官网,其免疫加肿瘤领域的研发管线共计囊括了10余个产品,截止目前,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上市,而另一边,多款产品还处于临床前早期和IND阶段,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产品开发,而当“自我造血“能力还未完全丰沛,再加上此前疫情因素下资本市场迈入寒冬的不利影响,和铂医药做出了停管线、卖产品、售工厂的决定。
去年10月,和铂医药宣布一停一“卖”两个核心药物,其中,将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新药巴托利单抗“卖“给石药集团,即与石药集团旗下子公司恩必普药业签订授权协议,该公司获得巴托利单抗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权利,和铂医药则获得包括1.5亿元首付款、最多4亿元开发里程碑付款等其他里程碑付款。
巴托利单抗是一款FcRn抑制剂,也是和铂医药进展最快的产品,今年6月,巴托利单抗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月底,再鼎医药从argenx公司引进的FcRn拮抗剂艾加莫德α注射液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
在“提前变现“巴托利单抗的同时,由于观察到的疗效不足趋势,和铂医药同期宣布结束用于干眼病治疗的特那西普的三期临床试验,因为在干眼症领域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特那西普一度被和铂医药视为“宠儿”,也曾计划基于其相关临床数据,在2023年度提交特那西普的上市申请,但最终,临床试验数据的不尽如人意,再加上恒瑞医药、李氏大药厂、维眸生物、亿胜生物等多家企业再干眼症领域的同步竞争,和铂医药选择了“及时止损“。
为了更快地回笼资金,改善现金流,和铂医药继续“卖卖卖”,2022年11月,和铂医药宣布以1.46亿元将有关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出售给苏州药明海德生物,该生产工厂尚未投入运营,也原本是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一部分。
有行业人士认为,现阶段整个创新药投资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后面几年流入的资金会减少,这直接会影响到创新药研发投入。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和铂医药选择收缩战线,出售资产,选择聚焦研发一些更有利的项目,或与其他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加速商业化,不失为一种实现“自我输血”的突围方式。
18A生物药企实现盈利屈指可数
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第18A章上市规则,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临床研发、新药上市准备、渠道建设、市场推广、产能扩增等,使得支出远大于收入,因此,在现有通过18A规则上市的生物药企,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生物药企仍寥寥无几。
2021年,得益于新冠疫苗克威莎的大卖,康希诺该年度录得净利润19.14亿元,成功扭亏,这也是其首次实现盈利,但随着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接种增速的放缓,康希诺业绩又回到亏损局面,其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4亿元。
本月初,复宏汉霖发布了2023上半年度正面盈利预告,称报告期内将录得利润约人民币2亿元。不同于和铂医药依靠对外授权合作、CRO业务实现扭亏,复宏汉霖则源于两款抗癌核心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和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及公司精细化管理下的成本控制,其中,PD-1单抗汉斯状在今年3月更是实现中国境内单月销售额过亿。
市场分析指出,当下,国内整个生物医药行业还在经历资本寒冬中,不少企业股价承压,进一步拖累企业的再融资,在日前医谷的一次专访中,有企业高层人士就坦言,自2022年开始,资本投融资环境开始急转直下,即使公司的技术具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再融到钱了,但是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却有增无减,也因此,加快实现“自我造血”的步伐已刻不容缓。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