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中国人在慢性疼痛,他们为何宁愿忍痛、自杀也不去疼痛科?

医疗健康 来源:八点健闻(HealthInsight) 作者:健闻毛晓琼
2019
07/23
09:12
八点健闻(HealthInsight)
作者:健闻毛晓琼
医疗健康

在郑拥军的职业生涯里,有两件往事不忍回首。

第一件事发生在2010年,他在上海仁济医院疼痛科坐诊,一个60多岁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典型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家忍了10多年,最后疼到整夜在床上打滚,子女实在看不下去,找到了郑拥军。诊断明确后,他给老人定了若干种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小针刀、微创手术等等。第一个方案做下来,没有起效,正当他打算升级到第二步的时候,却听闻老人在家上吊自尽了。

第二件则更近一些。2016年,已经是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的郑拥军,收治了一个40多岁的美籍华人,偏头痛10多年,看遍了各大医院的神经科都不见好转。早已经见惯了这类病例的郑拥军信心十足,他先是做了一次微创治疗,病人感觉略有起色。就在他准备联合神经外科的医生,再实施一次更彻底的微创手术时,这个病人从家中一跃而下,跳楼身亡。

“就好比是我请你吃大餐,才刚上了一道开胃菜,你就不打算吃了。”郑拥军遗憾地形容道。尽管他也明白,这些病人已经煎熬太久,迟早都会有崩不住的一天。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慢性疼痛患者。这是一个尚无清晰定论的概念,一般认为,如果某种疼痛持续了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没有好转,即可被称为“慢性疼痛”。最常见的慢性疼痛有: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以及癌症疼痛等等。这类疼痛并不主诉于某个器官,在相关疾病被治愈后,它们依然如幽灵般存在。

慢性疼痛患者常常伴随自杀风险。2018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发布了新收集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4年,研究人员发现有12万3千余人的自杀人群中,有9%的人曾与慢性疼痛作斗争。

基于这样的认知,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类疾病”。2006年,包括韩济生在内的1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呼吁在国内成立疼痛科。2007年7月16日,卫生部下发227号文件,宣布在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增设疼痛科,也由此拉开了疼痛学科在中国艰涩生长的序幕。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慢性疼痛病人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但庞大的病人群体并没有换来疼痛学科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三甲医院中,开设疼痛科的比例不到一半,二级医院更是不到10%,多数医院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了疼痛门诊,由麻醉科医生和骨科医生轮流坐诊,最常用的手段是开止痛药。

这也成了过去12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少见的怪象之一:有病人,有政策,为什么疼痛科就是起不来?

在传统医学理念中可有可无的疼痛科

中午11点,上海延安西路旁的华东医院特需门诊大楼里,疼痛科主任郑拥军正在向病人交待病情。这是今天上午接诊的第16个病人,一个30岁出头的壮硕男子,主诉症状为肩颈疼痛,每天晚上发作,已经连着半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一对浓重的黑眼圈,和熊猫似的挂在脸上。

“根据片子来看,基本判断为肌筋膜炎。简单来说,就是你肌肉外面那层膜包得太紧了,导致里面的血液循环变慢,外面的血进不去,里面的垃圾出不来,产生了炎症,所以你会觉得疼。”

一番解释之后,郑拥军给出了治疗方案——通过微创介入手段,把肌肉外面那层膜松开,手术每隔半个月做一次,连做三次之后,疼痛症状就会完全消失。听到这里,男子赶忙站起身来,连连鞠躬道谢。

“说真的,我之前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的骨科了,他们都说骨头上没问题,就把我打发走了。有一个医生看我可怜,建议我来您这儿来试试,没想到还真找对人了。”病人说着说着,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看得出来,是动了真感情。

这天上午,郑拥军的门诊到11点40分才结束,总共看了19位患者,绝大多数和上述男子一样,是别的医生介绍来的“疑难杂症”,对于这种情况,郑拥军早已经司空见惯。“到我这儿来的病人,大多是其它地方都转过一圈了,对治疗效果还是不满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自己对疼痛科的定位,就是做好其它科室的后备和帮手。”

郑拥军说,以骨科为例。骨科医生的常用武器就是开刀,做关节置换手术。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关节痛的病人都达不到开刀的临床指征。即便达到了,很多人考虑到风险,也会抗拒手术,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这些人的疼痛,在骨科医生那儿得不到解决。这个时候,骨科医生就会把医生推荐到疼痛科。

“我们大致有四种治疗方案,按照病情从轻到重,依次采用药物理疗、微创介入、神经调控和微创手术,都是风险很小的,你像微创手术,做完2个小时,病人就可以下地了,效果也不错。”郑拥军告诉八点健闻,“其它科室更看重大手术,对于他们来说,一台手术做得好不好,是评价这个科室牛不牛的最重要指标,但我们疼痛科不一样,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帮病人消除疼痛。”

尽管听上去充满了人文关怀,但极少会有一家公立医院会把疼痛科作为核心学科来发展。一位从事了10年疼痛研究的专家告诉八点健闻,说到底,就连很多大医院的院长也觉得疼痛科可有可无。“他们认为疼痛科是一个辅助科室,最大的作用是帮病人缓解疼痛,而不是治愈某种疾病,所以发展空间和意义都不大。”

“有点像帮别的科室擦屁股的意思。”上述人士补充道。

对此,亚洲慢性病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九悦医疗集团董事长郭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做好人文关怀,是“把病看好”的升级版,也是设立疼痛科的最大意义。“我们过去都是按照发病部位来设立科室,最终的目的是把病治好。但疼痛科不一样,它遵从的是另一套逻辑,它关注人的感受,这是我觉得医学进步到今天,更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忍一忍”的理念成为疼痛患者就医阻碍

对于“疼痛科”的定位,深谙其道的院长们会依据各自医院的办医特色,给予不同的眼光和考量。但对于缺乏医学常识的老百姓来说,“疼痛科”这三个字,的确是显得宽泛了些。

记者对杭州某三甲医院的近一百名挂号市民做了一次样本调查,其中超过9成的人表示没有听说过“疼痛科”的存在,一位十分健谈的大妈甚至反问道,“来医院的人哪个不痛的啦,照你这么说起来,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先挂个疼痛科?”

在郭跃看来,这位大妈的吐槽其实不失为一种办法。“我们有个专家曾经提过一个这么概念,叫‘疼痛超市’,就是你任何一个病人走进来,我都能判断你的疼痛原因是什么。如果在我疼痛科这一亩三分地的范围内,我给你治。如果不是,我给你转到相应的科室。”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病人有很强的就医路径依赖,疼痛科并不能发挥诸如此类的导诊作用,相反,多数疼痛科室都面临“病人少,科室小”的尴尬。

华东医院疼痛科设立于2014年,经过5年发展,年门诊量接近2万人次,尽管这个数字每年都在以50%的速度往上翻,但占整个医院的门诊比例,始终不超过百分之一。“我现在的主要职责就是游走于各大平台、电台、电视台、报纸、还有社区的科普宣传。”郑拥军自嘲道。

科普宣传有两方面,一是普及疼痛科能做什么;第二点更为关键,有疼痛要及时就医。根据世界疼痛组织2017年的一份报告,在中国1亿名慢性疼痛病人中,大概只有28%的人会及时采取行动,多数人对此的态度是“忍一忍,忍一忍就过去了。”

“你去西方发达国家看过就知道,他们的药店里最常见的就是止痛药,医院里收入最高的是疼痛科医生。而我们呢,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要吃苦耐劳,这就导致国内这1亿人的慢性疼痛市场一直无法打开。”一位对疼痛医疗颇有兴趣的投资人告诉记者。

郑拥军就见过不少忍耐疼痛的高手。最能忍的一个40多岁的女性工作狂,椎间盘突出,不愿意接受骨科手术,也承受不了药物的副作用,“你知道她晚上怎么睡觉的吗?跪着……”说起这个病人,郑拥军都有点哭笑不得,“后来她老公找到我,我给她做了一个椎间孔镜手术,用一个7毫米的针孔穿刺,找到压迫神经的点位,用钳子把突出的部分摘掉,马上就好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好运。医学上有一个词叫做“痛觉敏化”,专门用来解释“忍受疼痛”所要付出的代价。简单来理解就是,当我们的大脑被痛觉长期刺激之后,神经会不断强化这种不好的记忆,大概在3到6个月的巩固以后,大脑中枢神经对疼痛的反应机制会被完全改变,这时候的疼痛将不再依赖于外界的信号刺激,而是自发在大脑中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坏肢病人,在截肢以后,仍然会有强烈痛感的原因。

“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叫做‘拒绝做疼痛忍者’。有痛不能忍,有痛要早治,有痛要找因。”郑拥军向记者强调道。

疼痛科能否给患者解决问题?

在任何一个市场行为中,都存在供需双方的博弈。从这个角度来说,单单强调患者的就医意识或许有失公允,我们也必须正视另一个更为隐秘的话题: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是否能给患者带来满意的就诊体验。

郭跃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医疗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几年前,他就察觉到慢性疼痛管理的巨大市场,并在全国做了投资布局。他曾在自己投资的一家医院里,力主开设疼痛科,并从上海请来知名专家坐诊,起初效果还算不错,疼痛科室的门诊病人数量一度达到该院门诊总量的20%以上,但很快数字就回落下来,他认为是老百姓对治疗效果不够满意。

“事实上,你可以看到,慢性疼痛的市场在下面的基层医院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于疼痛的耐受性在降低,如果看得到这个趋势,我们下一步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对疼痛医学的攻关上。”郭跃告诉八点健闻。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疼痛医学研究确实落后。早在1963年,世界上第一个疼痛科在美国西雅图建立,此后陆续传遍欧洲、日本等地。相比于这些发达国家,中国的疼痛医学的起步整整晚了40年。

况且,疼痛医学的复杂性在业内得到公认。它不像其它科室那样,可以细分出几十种或者上百种病种,并且辅之以对应的临床路径。疼痛是一种感受,可以由各种各种的原因叠加构成,这也意味着它可能横跨各种各样的学科,这对任何一个专科医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疼痛科基本是以多学科混编战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北京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疼痛医学研究的三甲医院,因为老年病人众多,医院在慢性疼痛的治疗水平上也走得比较靠前。北京大学疼痛科总共有4名医生,分别来自康复科、麻醉科、神经科和血液科,并且都是高年资的副主任以上级医师。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赵英告诉八点健闻,即便如此,形形色色的临床病例还是时常会突破他们的知识边界。

“我们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病人,头痛的,腰痛的,膝关节痛的,我们给他们用止痛的药,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后来我们发现给他们开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反而效果很好。这就说明,疼痛还和人的精神有关,这又是一个更难破解的领域,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赵英说道。

赵英建议,从建立专科体系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考虑借鉴康复科的发展路线,首先在大学本科增设疼痛专业,再一以贯之地延续到研究生和博士甚至博士后阶段。

“现在国内疼痛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一个专科培养的体系,我们得搞清楚,一个优秀的疼痛科医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据我了解,现在教育部的医学本科大纲里,大概只有4-6学时的疼痛课程,还是选修的,这远远不足以支撑任何一个医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疼痛科,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赵英介绍。

但无论如何,接受八点健闻的采访者无一不对疼痛科的发展报以美好的愿景——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这两条主线不可逆转,慢性疼痛终将是一个广阔无比的舞台。

“我们才12岁,只是一个小学生,不要急,路漫漫其修远兮,时间还长着呢。”丢下这句话后,郑拥军又匆匆赶往了下一台手术。

来源:八点健闻(HealthInsight)   作者:健闻毛晓琼

为你推荐

麦科奥特 Micot 完成超亿元 D 轮融资,加速多肽创新药研发资讯

麦科奥特 Micot 完成超亿元 D 轮融资,加速多肽创新药研发

由浙商创投旗下临海启泽基金领投

2025-07-04 10:28

穆峰达第三项适应症中国获批,填补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领域空白资讯

穆峰达第三项适应症中国获批,填补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领域空白

首个且唯一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适应症的处方药

2025-07-03 15:36

又一款国产肺癌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资讯

又一款国产肺癌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今日(7月3日),迪哲医药宣布,公司核心产品舒沃哲(ZEGFROVY,通用名:舒沃替尼片)的新药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

2025-07-03 14:51

近20年来首个全新类别抗菌药物醋酸来法莫林在华获批,开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新时代资讯

近20年来首个全新类别抗菌药物醋酸来法莫林在华获批,开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新时代

该产品中文商标:信乐妥®,英文商标:Xenleta®

2025-07-03 13:23

白癜风诊疗迈向资讯

白癜风诊疗迈向"精细化诊疗"新阶段,薇诺娜净衡系列上市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皮肤病学系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5年6月25日-29日...

2025-07-03 11:51

2025年,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发布资讯

2025年,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发布

7月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对外发布《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5-07-02 18:50

碳云智肽获翰宇药业战略投资,以 “多肽芯片 + AI” 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资讯

碳云智肽获翰宇药业战略投资,以 “多肽芯片 + AI” 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

7 月 1 日,深圳碳云智肽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碳云智肽”)与翰宇药业(300199)正式签署《创新药 CRDMO 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和《战略投资协议》。

2025-07-02 17:44

一上市药企与6名高管共计被罚1600万元资讯

一上市药企与6名高管共计被罚1600万元

近日,维康药业发布公告披露,其收到《关于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证监局的公告》,公告显示,维康药业及其实控人刘忠良等被处罚,处罚金额累计达 160...

2025-07-02 15:41

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谈及商保资讯

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谈及商保

与医保目录调整的不同点在于,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充分尊重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方案制定、专家评审、价格协商等环节,保险公司行业专家将充分参与。商保专家对于一个药...

2025-07-01 14:58

中析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智慧实验室布局与全球化拓展资讯

中析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智慧实验室布局与全球化拓展

近日,实验室自动化领域企业苏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析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领投,启明创投持续

2025-07-01 13:15

全球首个IL-17A/F双靶新药填补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治疗空白,“捷乐同行患者关爱项目”加速药物惠及患者资讯

全球首个IL-17A/F双靶新药填补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治疗空白,“捷乐同行患者关爱项目”加速药物惠及患者

为了提高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获益、减轻经济负担,“捷乐同行患者关爱项目”于今日正式启动。

2025-07-01 10:21

一桩药企的重大资产重组,告吹资讯

一桩药企的重大资产重组,告吹

筹划近3个月后,成都先导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宣告终止。

2025-07-01 09:28

稳健医疗李建全谈绿色手术室发展:绿色理念的前提一定是以人为本资讯

稳健医疗李建全谈绿色手术室发展:绿色理念的前提一定是以人为本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医疗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医疗行业碳排放占全球4 4%-5 2%,手术室贡献了医院20%-30%的废弃物。

2025-07-01 09:26

1款全球首个+1款全球前四!华东医药MUC-17与FGFR2b 两款ADC获批临床资讯

1款全球首个+1款全球前四!华东医药MUC-17与FGFR2b 两款ADC获批临床

HDM2020与HDM2012均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分别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b(FGFR2b)、靶向人粘蛋白-17(Mucin 17,MUC-17)

2025-06-30 21:28

睿视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金科君创独家投资资讯

睿视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金科君创独家投资

此次融资将重点用于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迭代,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加速,以及市场渠道拓展。凯乘资本担任公司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2025-06-30 10: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资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保障相关的筹资运行、待遇支付、公共服务、基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2025-06-28 13:45

26省联盟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资讯

26省联盟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

26省为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

2025-06-28 13:20

CDE:对于境内外尚未有按照药品批准上市,但已有按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产品,如在我国按照药品管理,能否按创新药申报?资讯

CDE:对于境内外尚未有按照药品批准上市,但已有按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产品,如在我国按照药品管理,能否按创新药申报?

对于境内外尚未有按照药品批准上市、但已有按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产品,如申报时在我国按照药品管理的,因器械已上市,将影响该产品在我国按创新药申报。

2025-06-28 13:01

河北医大二院发布“冀脑方舟”脑出血专病大模型,助力精准诊疗资讯

河北医大二院发布“冀脑方舟”脑出血专病大模型,助力精准诊疗

6月21日,河北医大二院联合讯飞医疗共同研发的医疗垂直领域多模态大模型—— “冀脑方舟”脑出血专病大模型在石家庄正式发布。

2025-06-27 16:02

最新数据:Vyepti(艾普奈珠单抗)在难治的重度偏头痛患者中疗效确切资讯

最新数据:Vyepti(艾普奈珠单抗)在难治的重度偏头痛患者中疗效确切

2025年第11届欧洲神经病学学会大会(EAN Congress 2025)公布了RESOLUTION IV期临床研究的完整结果。数据显示,在同时接受标准化患者教育的慢性偏头痛合并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2025-06-27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