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分别就我国肿瘤诊疗、消化内镜质量及心血管病发布相关情况。
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近10年提升10%。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癌病发病的22%,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不断加强。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成立以来,着力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致力于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肿瘤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积极推动省、市肿瘤质控中心的成立,目前已经建立了28个省级质控中心,地市级质控中心也在陆续成立。各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保障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已经连通14家省级肿瘤医院,收集了150余万肿瘤住院患者诊疗数据,这将使肿瘤质控工作更加精准。
肿瘤治疗新技术不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显着减轻了患者创伤、提高了疗效。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定位与照射的精准性,使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生存率提高了约5-10%。
高通量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促进了临床精准用药,有效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外科、化疗、放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应用,也显着提升了诊疗效果。
基层医院逐渐承担常见肿瘤的诊疗工作,诊疗能力提升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肿瘤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帮扶基层组织专科建设和发展,通过直接派驻专家开展专科门诊和多学科诊疗等机制,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肿瘤诊疗能力。
肿瘤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定期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其中上升较为显着的有:子宫体癌,由55.1%上升至72.8%;甲状腺癌,由67.5%上升至84.3%;宫颈癌,由45.4%上升至59.8%;骨肿瘤,由17.1%上升至26.5%;食管癌,由20.9%上升至30.3%,某些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食管癌,美国同期仅为20%,按发病人数计算,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占到所有儿童肿瘤的66.2%,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整体五年生存率为72%左右,略低于美国的78%。其中白血病70.5%、中枢神经肿瘤69.9%,接近美国74%和72%的水平。
虽然我国的肿瘤五年生存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继续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
我国消化内镜诊疗例数世界第一。消化内镜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对胃肠疾病和胆胰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得到了广大病患或者是临床工作人员的欢迎。
尽管我国的消化内镜发展起步较晚,但国家非常重视这部门的工作,从一开始引进和发展消化内镜技术得到政府各级的关心,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医疗消化内镜的大力投入,消化内镜也发生进入了快车道,我们经常讲消化内镜技术过一直在别的国家后面跑,前几年我们到了并跑阶段,现在可以自豪的说中国消化内镜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已经到了一个领跑的水平。
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做了一个中国消化内镜的统计,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消化内镜的速度和质量,2015年的时候国家有6000多医疗机构开展内镜,全国将近3万名消化内镜医生可以做内镜,同时有将近2万名护士负责内镜的一些护理工作,一年能完成将近3000万例次的消化内镜的检查,诊疗的例数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我国的消化内镜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操作复杂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国家消化内镜稀缺,没有培训体系,而且普及率不是太高,也存在着一定的漏诊率甚至发生一些并发症。很多病人告诉我,做内镜特别害怕,还有就是对内镜的安全有一些恐惧感,害怕交叉传染。为此,前几年在国家卫生部领导高度重视下,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振兴,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检控,狠抓落实,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个是加强了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消化内镜技术的管理规定,为提升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应该说进一步细化了消化内镜的管理规范,实现了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全过程的一个监控。
第二个是建立了国家消化内镜的质控体系,为开展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工作开始都是依托协会或者学会,2015年的时候组织成立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2017年成立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同时责成各省市、自治区要成立不同级别的质控中心,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有了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搭建了消化内镜质控的大数据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诊疗分级的实施填报。
第三个是开展了系统调研,为提高我国消化内镜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督导依据。2016年开始,国家消化质控中心每年组织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普查,并进行实时的抽样调研,在新机制上形成了调研报告5次,制定行业指南和规范有12个,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各省市质控中心开展质量普查加起来有200多次,通过调研发现标准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到目前为止我国消化内镜质控督查已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覆盖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消化内镜里操作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了95%,应该说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且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2016年美国发生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事,因为ERCP检查发生超级细菌感染,导致5人死亡。我作为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的主任很担心,在全国5个省市将近100家医院进行飞行检查,没有一例不合格。
我们过去医疗器械基本靠进口,近几年来,我国消化内镜器械的自主研发力度逐渐加大,尤其以遥控胶囊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习总书记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肯定,可以进行胃肠道无痛苦检查。
消化内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我们接下来在这几个方面要加强,首先就是内镜技术要深入基层,要进一步关注基层,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还有我们要继续加强规范培训,尤其是肿瘤的筛查,我们一定要结合筛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早期诊断的能力。
我国心血管病人数达到2.9亿。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上升率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估计我国心血管病人数达到2.9个亿,心血管外科是治疗冠心病、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整个心血管病外科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能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的达到484家,到2016年达到了723家,数量增加了接近一倍,医疗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诊疗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大的是一个先心病,占30%以上,这几年我们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在明显的提升。其中一个手术叫双根部调转手术,这个手术是由我们国家发明,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且列到了美国医生的继续教育的课程里。
搭桥手术也是一个治疗冠心病的非常重要的手术方式。从一些数据来看,搭桥手术的成功率在明显的提升,住院的天数在缩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最近一个研究发表在国际医疗杂志上显示,我们国家的医院和美国同样的医院相比,我们病人住院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美国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人讲做一个手术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做,其实大可不必,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比如像心脏移植,随着我们国家器官捐献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所以心脏移植开展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在2017年完成了442例心脏移植,尤其是我们存活率比如早期的手术的存活、一年的存活率、五年的存活和十年的存活率,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到15个百分点。
另外,刚才郭局提到的人工心脏,是心血管领域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方面,以前完全由欧美来进行,我们国内基本没有可以用的,最近我们完全自主研发了新型的人工心脏用于临床,昨天在《焦点访谈》里有一个病人是一年前抢救治疗的,他现在可以自己开车,生活的非常好。这体现了我们的进步。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比如把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就叫杂交技术,原来是认为很危重的病人,通过创伤相对比较小的办法进行很好的治疗。
总体来说,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从上个世纪来说还属于叫跟跑,因为更多的时候是很多医生到国外学习,回来开展一些技术。到现在我们从并跑到部分技术的领跑,有些技术我们可以说超过了国外。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到国外学习,现在实际上我们接受大量的来自国外的医生到中国学习,包括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医生。以前我们认为那些国家的水平很高的,但是现在反过来他们到我们这边来学习。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的是,可及性在增强,但是在同质性上,虽然一些大的医院水平很高,但部分中小医院的水平与之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全国的质控工作。2017年,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进一步加强全国心血管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这个工作进一步联合各省级质控中心构建国家省级医院三级质控中心,搭建全国信息化质控平台。同时我们又建立科学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心血管专业全国质量和控制工作,力求提高整个专业尤其心血管外科诊疗的同质性。
未来心血管外科继续以品质和创新为目的,加快新的技术的创新和转化,为我们国家心血管外科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作者:李轶群 杨迪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作者:李轶群 杨迪
为你推荐

《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近日,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在业内流传,今年3月,这份文件曾发布了第一版,无论第一版还是第二版可看做集采、国谈开展以来一次系统性的总结和对下...
2025-05-11 11:16

港交所新政:允许生物医药企业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近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于当5月6日起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提出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
2025-05-10 23:22

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19年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55号)同时废止。
2025-05-09 17:21

强生宣布特诺雅达和特诺雅在华获批成为首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白介素23抑制剂
今日(5月9日),强生公司宣布,特诺雅达®(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静脉输注))和特诺雅®(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在华获批用于治疗对传统治疗或生物制剂应答不充分、失应答或不...
2025-05-09 15:08

傲鲨智能完成两轮融资,加速布局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赛道
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线拓展、核心技术升级及全球化产业落地,进一步巩固其在工业与消费级市场的双轨竞争力。
2025-05-08 16:05

赛诺菲亮相第二十七届科博会,深耕中国市场,共振科创脉搏
本次参展,赛诺菲围绕“追寻科学奇迹,共创健康未来”主题,着重展示了公司在引领免疫学创新、共筑本土科创生态,以及服务中国患者三大领域取得的关键成果,直观展现赛诺菲在中...
2025-05-08 14:25

高罗华新适应症在华获批,丰富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二线治疗选择
今日(5月7日),罗氏制药中国宣布,创新双特异性抗体高罗华®(英文商品名:Columvi®,中英文通用名:格菲妥单抗 Glofitamab)新适应症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
2025-05-07 17:31

司美格鲁肽第一季度大卖超80亿美元
5月7日,诺和诺德公布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该季度,诺和诺德总营收为780 87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19%,经营利润为387 91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22%,净利润为290 ...
2025-05-07 16:19

全球脓毒症治疗重大里程碑,远大医药全球创新药STC3141国内II期临床公布
试验结果证实了STC3141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临床研究进度处于全球脓毒症研究领域前列
2025-05-06 19:56

智新浩正完成近2亿元融资,加速推进异体再生胰岛临床转化与亚洲布局
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国内首个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管线临床I II期试验,加速拓展亚洲市场,并布局糖尿病、肝病治疗领域的新管线。
2025-05-06 16:20

赛诺菲与CD&R完成欧彼乐交易, 打造全球消费者健康领域领导者
赛诺菲宣布,已完成将其消费者健康业务欧彼乐50 0%的控股权出售予Clayton, Dubilier & Rice(以下简称CD&R)的交易。
2025-05-06 12:25

被罚1.95亿元,A股上市药企仙琚制药涉嫌价格垄断
在五一节假日临近尾声之际,仙琚制药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其收到了一张金额接近2亿元的巨额罚单。值得注意的是,该罚款金额几乎占到了仙琚制药2024年净利润的一半。
2025-05-06 12:07

阿斯利康最新披露:在中国或面临800万美元新罚款
据相关报道,英国当地时间4月29日,阿斯利康在最新季度的财报会议上透露,就在华涉嫌非法进口药品一事,公司可能可能会在中国面临一项新的罚款。
2025-04-30 15:53

君合盟生物重组A型肉毒毒素临床试验双线突破,覆盖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两大领域
用于成人中、重度眉间纹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在组长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式启动并完成首例入组。针对成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并顺...
2025-04-30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