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妇幼类的健康医疗创业项目一直相当火热,从妇科到备孕期、月子以及儿科,整个产业线也拉得比较长。在这个复杂的场景里,爱丁医生扮演的就是“求子”的角色,并且在去年获得顺为基金投资的数百万美元A轮。
爱丁医生最初从用户端备孕切入,建立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以怀孕为目的提供服务项目。涉及生殖内分泌、不孕不育等科目细分,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状况评估,提醒他们做体检、戒烟戒酒、补充叶酸等。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40万用户中,有近万名成功怀孕,甚至推出了“56天好孕”项目。
另一方面,团队在上海开设了自己的门诊demo版,风格小而美,为用户提供门诊服务,并接受部分检查,比如抽血、B超等。
当用户端培育到一定阶段,爱丁着手朝医生端发力,除了线下诊所外,还签约30多位三甲医院专家,并合作数千名医生,分别是三甲医院大医师和有学习和转诊需求的基层医生,比例在一比三左右。合作医生服务模式与医患咨询类产品相似,都可以预约加号,走首诊绿色通道。
单从服务模式上看,爱丁医生看似与其他备孕App并无大不同,但细节处却藏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1.算法建立和标签,询证匹配用户
技术团队有前阿里技术总监,医学人员有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四名医生,建立算法时为用户贴上标签,比如人工授精、第一代试管、染色体异常等,不断搜集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选择和结论,包括失败的案例,来“定义”一名用户。
当不断有新的用户被“定义”时,这个数据库可以被理解为循证样本,单个用户就可以照此匹配,推送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匹配合适的医生。
“比如一位35岁的女性用户,患有子宫肌瘤,平时有饮酒和抽烟习惯,那么参考过去搜集到的数据,对比其他35岁患有子宫肌瘤,饮酒并抽烟的用户的治疗方案。”创始人毕烨解释。
当然,准确度与样本的数量成正向关系。
2.评价医生用标签,基层转诊到高层
当多数产品还在思考如何对临床能力做评价时,爱丁选择了“是否怀上”和“症状分类”这两个维度,毕烨认为,备孕助孕领域的目标结果具有唯一性,就是以怀上为目的。
用户在感谢医生时,除了给出“感谢信”来评价服务外,还需要选择治疗标签和病理标签,当这些标签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医生的“擅长栏目”就脱颖而出了。
当然,就算做最精准的匹配,也不一定能解决资源供需不对等的问题。在爱丁的合作医生中,有一部分是不缺病人,反而需要分诊的名医;一部分则是需要转诊出去,或者有强大学习意愿的基层医生,他们如何各自提高效率?
爱丁为基层医生建立了会诊和转诊体系,当遇到无法处理的病人时,可以选择会诊获得建议,或者转诊给相对大的医院和相对更精专的医生。不过目前这项业务还没法像Uber那样做自由供需匹配,都是平台上的签约医生来接手,保证前期运转正常,遇到签约医生太忙时,客服人员再人工对接给合适的合作医生。毕烨说,转诊一个病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比如交通、费用、医院医生知名度、患者情绪等,暂不考虑以平台C2C的方式做。
也许有人会问,转诊病人能让基层医生学到什么呢?爱丁还设置了“转诊后随访”功能,让医生实时跟进,了解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另外,团队在线下合作大医院时,也会为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做关系网络,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用作医生激励。
但对于知名医生和医院的分诊,团队认为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候,“老百姓看病还是遵循‘不管多少钱,就要去好医院’的想法,你跟他们说这病不是问题,可以去社区医院看,没有人会愿意”。
说来也是,支付环节没有“医保守门人”,大家当然是能去最好的,就去最好的了……
3.积累好孕口碑,为医生做品牌
“医生经纪”、“医生品牌”是各大“医患平台”、“医医平台”、“医生集团”都在使劲发力的方向,一方面为了多点执业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想将最稀缺的资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此,爱丁除了在产品上建立“好孕口碑”板块外,也会在媒体传播上做工作。他们接下来会和《生殖与避孕杂志社》合作,开展一些社会化的活动,从C端用户方面切入做推广宣传,为医生和用户传递正能量,作者猜想,后期也会适时的打造品牌医生。
以上这三点内容,虽然不能从产品设计上看的很直观,但从体验效果上来讲,用户一定会感受到细节变化。接触了这么久的移动健康医疗,虽然无数的产品线总被舆论评为“同质化”、“没新意”,但细想后面的逻辑,不同之处其实很多。
快结束的时候,自然聊到了小米、雷军和爱丁的结合。毕烨的回答很实在:“我和雷军接触的时候,大家讨论的很兴奋,到底如何合作,能做出什么样的效果,与已有的产品如何去结合,但实话实说,谁都不能真的为这个未来下一个结论,在他看来,探索远比现在就发力更重要。而对于顺为来讲,这个赛道和团队都是对的,发展的速度也不错,所谓布局,一定是走在确定之前的”。
但她也表示,接下来可能会在小米产品线里加入一些爱丁独有的东西,大家不妨期待一下。
来源:36氪 作者:L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