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当下时令,消费级基因测序在过去一个月似乎突然迎来了最好的春光。
3月16日,美国麻省人寿保险公司(Mass Mutual,以下简称麻省人寿)与基因组学公司Human Longevity(以下简称HLI)签署协议,允许员工和保险客户以优惠价格对自己遗传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上周四(4月6日),基因测试公司23andMe针对10种疾病风险的个人基因组服务遗传健康风险(Genetic Health Risk, GHR)测试则成为FDA批准的第一个消费级产品。
这两起事件似乎正在发出强烈的信号,除了技术外,商业逻辑上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支付方和监管层都在对消费级层面的基因测序亮出橄榄枝。
23andMe:守得云开见月明
对于 23andMe 来说,四月的天是蔚蓝的天。
2013年年底,在FDA的要求下,23andMe被迫暂停了为新用户提供健康方面的基因检测服务。当时FDA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封警告信称,23andMe 的服务声称能够帮助使用者预防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而该服务的大多数用途表明它属于医疗设备类别,需要获得 FDA 的批准,这个决定意味着FDA决定把基于个人基因组测序的疾病风险预测归为医疗设备进行管理。
当时,23andMe的创始人Anne Wojcicki正在和自己的前夫、谷歌创始人Sergey Brin闹离婚。一时间,无论是23andMe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还是Anne 自己都显得有些前途暗淡。
好在挨过了惨淡的2014年后,2015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2015年初,FDA批准了23andMe进行遗传病——布鲁姆综合症的基因检测,算是给2013年的禁令打开了一道门缝。同年,FDA又一次性批准了23andme可以开展36项遗传病的基因检测,包括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性贫血等,当然,检测内容依然是相关突变,而不是患病风险。
就像开车时的好运气,一个路口的绿灯后跟着数个路口的畅快通行。4月6日,23andMe获得FDA批准,可向用户提供包括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等10种疾病遗传风险的报告。与2015年的批准相对来说因果关系比较明确的遗传病不同,这十种疾病很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这也意味着,一向严谨的FDA认可了23andMe的疾病风险统计分析方法。难怪连Anne Wojcicki都忍不住在推特上报喜。
23andMe的创始人Anne Wojcicki发推感谢FDA的批准
其实,疾病风险的基因检测23andMe并不是唯一选择。像Quest Diagnostics和Lab Corp这样的公司也提供类似的服务,但是它们要求基因检测只能通过医生渠道提出,不像23andMe这样是完全面向消费者的。另外这些公司的收费也会高出199美元不少。
HLI:一份20万人数据的大协议
相比23andMe被FDA开绿灯的大张旗鼓,基因检测公司HumanLongevity上月中旬与麻省人寿敲定的这项合作关注度就小很多,国内媒体更是鲜有报道,虽然严格意义上说,HLI提供的并不是消费级的基因检测产品,但我们认为其意义同样非凡。
3月15日,HLI与麻省人寿签订了一份多年期的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麻省人寿的保险客户、自家员工以及与公司存在合作的财务顾问能够以优惠价格购买HLI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产品 HLIQ Whole Genom(原价2500美元,优惠价格1400美元)。
虽然HLI与麻省人寿的协议中,麻省人寿承诺不会获取基因测序的分析数据结果,麻省人寿也不会对这一项目进行基因测序的用户进行买单或者补贴,但基因测序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总是惹人联想。更何况,根据这份协议,HLI最终将会获得多达20万份全基因组数据,要知道从2016年1月开业迄今,HLI目前一共也就大约4万个全基因组数据。
HLI提供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多达500页
HLI创始人、基因测序界的传奇人物Craig Venter还确认,正在与其他寿险公司进行类似的协议谈判。
当然,这不是基因测序公司第一次与保险公司合作。早在2015年,HLI就曾与南非最大的保险公司Discovery(也是平安健康险的战略投资者之一)达成类似协议,当时公司还以250美元的价格提供外显子测序。不过后来由于跨国运输DNA样本受到制约,协议的实施出现了延迟。
我们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从四年前的紧急叫停到如今的接连绿灯,FDA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测序产品的态度值得令人玩味。
是不是利好?当然是!要知道,FDA批准23andMe的GHR测试进入市场,是通过上市前审查途径(premarket review pathway),这是一种对新型、低到中度医疗风险的监管。这说明FDA对GHR测试所带来的结果有了更强的把控自信。而且,此次FDA不仅为23andMe开了绿灯,还对其他GHR开发商打开了通路。未来其他厂商如果符合FDA的特殊控制标准,甚至可以免除上市前审查。
23andMe CEO 兼联合创始人 Anne Wojcicki表示:“对于想要知晓自身基因风险、并且更加积极关注健康的人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作为消费级的基因检测产品,FDA最怕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检测结果被误读或者过度解读。
所以另一方面,FDA并没有丢掉自己的审慎。需要说明的是,FDA此次的批准不会扩展到诊断测试,例如有助于确定女性乳腺癌风险的遗传分析,可能导致治疗决定,例如手术切除健康乳房——典型例子就是2013年安吉丽娜·朱莉预防性双乳切除事件。
如果用户拿着一份提示风险的基因检测报告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因此让国家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大幅增加,就绝非23andMe所能承受之重了。所以在4月6日的批准文件中,FDA要求所有用于医疗目的的DTC测试的结果都能以消费者明白且实用的方式传达。一项用户研究显示,23andMe的GHR测试说明及报告非常容易理解,使用这项测试的消费者可以理解报告中超过90%的内容。此外,FDA还不允许将检测结果与治疗意见相挂钩,需要专门提示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风险。
FDA批准23andMe作为首个消费级疾病风险基因检测公司文件
即便这样,FDA的这一举动是有争议的,有医疗人士就认为FDA“允许消费者收到有关其可怕疾病的遗传风险的重要信息,而不需要医疗专业人员的任何咨询,实在是操之过急。”
23andMe所用的芯片能检测的一百万个SNP(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百万个特定位置的碱基差异)只占人的基因组上预计SNP总数的三分之一、人类基因组总碱基数的万分之三。即使是像HLI那样的全基因组测序,对于复杂性疾病依然力不从心。因为复杂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偏偏我们最关心的那些疾病(肿瘤、糖尿病、精神疾病等等)都是复杂性疾病,所以基因检测报告,除非是对应效果特别强的遗传性疾病,我们当个乐子看就好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脏病专家RitaRedberg就说:“如果你只是想要活得更长,做全基因组分析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健康饮食、锻炼、戒烟比做基因测序有用的多。
从创建之初,23andMe和HLI这样的基因检测公司都设立了两组不同的业务线:一是面向对个人消费者销售其基因服务,二是将消费者基因数据汇总出售给药物研发或生物科技公司。2015年,烧钱无数的23andMe终于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启动了药物研发项目组(therapeutic group),与制药巨头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基因泰克用6000万美金置换其3000名帕金森患者的数据;协议允许辉瑞公司访问其80万基因数据等。HLI与Discovery和麻省人寿这些保险公司的合作也是数据优先。从这个角度上说,当23andMe和HLI的基因数据库越来越大时,才是伟大商业故事愈发明朗的开始。
参考资料
【1】https://www.statnews.com/2017/03/21/craig-venter-sequence-genome/
【2】https://www.statnews.com/2017/04/07/genetic-analysis-need-to-know/
【3】http://www.humanlongevity.com/human-longevity-inc-and-discovery-ltd-to-offer-whole-exome-whole-genome-and-cancer-genome-sequencing-to-discovery-insurance-clients-in-south-africa-and-the-united-kingdom/
【4】http://www.humanlongevity.com/human-longevity-inc-and-massmutual-sign-groundbreaking-agreement-to-offer-hliq-whole-genome-sequencing-to-massmutuals-customers-financial-professionals-and-employees/
【5】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06846
医谷链
《FDA批准首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针对十种疾病》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微信号 caixin-life) 作者:汤晨
为你推荐

数字化底座破局:Veeva研发及质量云助力中国创新药加速全球突围
全球化浪潮下,多区域合规壁垒、跨团队协同低效、质量数据孤岛等痛点,正成为中国药企“出海”路上的“拦路虎”。
文/张蓉蓉 2025-09-22 18:54

创新永续・微笑共筑:2025 隐适美早矫青少年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论坛聚焦青少年早期矫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临床难题,重磅发布四大创新科技,深入探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饱含温暖与技术的盛宴。
2025-09-19 18:36

远大医药呼吸领域重磅产品桉柠蒎肠溶胶囊联合疗法获国际著名期刊认可,填补长周期联合治疗中的循证空白
近期,远大医药(0512 HK)呼吸领域重磅产品切诺®(桉柠蒎肠溶胶囊)斩获国际著名期刊认可。
2025-09-19 18:20

云顶新耀耐赋康®12个月研究为IgA肾病长期管理提供循证支持
第18届国际IgA肾病研讨会(IIgANN 2025)在捷克布拉格开幕。会上,云顶新耀旗下核心产品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展示了7项来自中国多家顶尖医院的最新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2025-09-18 19:15

重磅!礼来口服GLP-1药物orforglipron在头对头试验中优于口服司美格鲁肽
研究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每日一次口服orforglipron,经过52周治疗,在所有剂量对比中均达到了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在糖化血...
2025-09-18 18:59

远大医药与上海颖特微络达成战略合作,Go Global战略下深化全球药械协同布局
远大医药(0512 HK)正在深化泌尿诊疗产品战略。通过泌尿领域战略投资落地,纵深布局打开百亿增量空间。
2025-09-18 18:28

聚焦AHA2025开场首秀!华东医药DR10624二期临床数据即将全球首发
DR10624-201研究将作为今年AHA 2025主会场的开场报告荣登主讲台,这也充分体现了业界对DR10624 的科学价值与临床前景的高度认可。
2025-09-17 19:26

安斯泰来将携前沿创新成果重磅亮相CSCO,引领肿瘤精准治疗新时代
安斯泰来中国将亮相9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双主线,通过多项学术活动全面展示其在消化道肿瘤及...
2025-09-09 16:46

替雷利珠单抗闪耀 WCLC!NSCLC 围术期 + 晚期治疗双突破
济神州公布了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两项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包括用于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RATIONALE-315研究的最终分析,以及用于二线或三线局部晚...
2025-09-09 11:03

赛多利斯深耕中国三十载:发布连续流工艺白皮书,以技术革新赋能生物制药产业升级
适逢赛多利斯进入中国三十周年,其携手上海生物制药行业协会,成功举办了“2025强化工艺峰会”,并发布了《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白皮书》
文/张蓉蓉 2025-09-09 10:58

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2026年3月1日起施行
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材、实施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等的生产及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2025-09-08 21:29

拜耳Co.Lab在华开幕一周年 成立全球首个创投联盟并扩容“朋友圈”
成立其全球首个链接风险投资机构的平台拜耳Co Lab创投联盟(Bayer Co Lab AdVenture),以及两家中国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签约。
2025-09-08 17:22

8款医疗器械产品拟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
9月5日,国家器审中心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审查结果公示(2025年第8号),来自8家医疗器械企业的8款产品拟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
2025-09-06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