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遭遇过一起因他人过错而被告的纠纷,顶着压力过了 3 年后才知道真相,紧接着便被医院解雇了。又熬了 2 年,生活才恢复正常。
另一起是被宁养院患者亲戚告了,这位老患者我细心照顾了多年,而那些亲戚几年来都少有探望过他。尽管案子已结了,但我心中始终忿忿难平。
这件事也让我留了心眼,日后不仅记得与患者及家人沟通,还要警惕那些「八竿子打不着、八百年不见面」的亲戚。
现在我准备退休了,主要负责行政。回想起来,如果时光倒回,我可能不会选择学医。
以上是一位在美执业、遭遇多起医疗纠纷的医生公布在 Medscape 上的留言,信中回忆的是每次纠纷带来的思想情绪痕迹。
2017 年 Medscape 发起「医疗过失报告」,在收回的 19200 份调查问卷中,45% 的医生从未身陷医疗纠纷。在我国,这个数据是 38% 。
对于高风险的医疗行业,如何化解或分散风险系数是各国绕不去的坎,医疗责任险最早在英国推行之后,便被视为手段之一。
那我国呢?
失效的护身符
「深圳首推针对医生个人的保险,从此,医生执业有了『护身符』……」
公交汽车的广播中放着早新闻,低头看手机,向来不太关心世事的某三甲医院外科徐医生发来消息:「我觉得这很好啊,终于可以说有些安全感了!」
我不解:「医疗方面很早就推行了医疗责任险啊!」
「没怎么听过。」
中国在 1989 年开始推行医疗责任险业务。
2014 年国家五部委还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在 2015 年底前,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 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 90% 以上。
将医疗机构作为投保人,是符合上世纪末的国情的。
「我国医院职工多是单位人,作为体制内的职工,从属医院,工作成果由医院吸收,所以当出现风险时,医院顺理成章是承担医疗责任的主体」,江苏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说。
在大多数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中,医疗机构均为责任主体,因此,医疗责任险的投保人也多是医疗机构。
第五十四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
随着多点执业政策放宽,「单位人」变得不再那么固定,本应由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责任,也有了新的变化。
徐医生说:
在工作的这几年,没少听亲朋、同事叙说身边的医疗纠纷,即使当事医生不用身陷纠纷,也躲不过医院「内部规定」的事后究责:轻则扣钱、全院批评,重则党内处分、延迟晋升甚至开除。
所以何有保障而言?这是提着脑袋上临床。
「都认为自己亏了」
医疗责任险一直都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
根据 2016 年《中国医院管理》刊登某医院推行「医疗责任险」十年纪录,北京市三甲医院中投保医责险的概率不足 50%:
在 2006~2015 年,该院每年赔偿总额中,自付比例均超过 50%,医院每年缴纳 300 多万但并未起到抵挡风险的作用,大型三甲医院在医疗纠纷赔付方面仍以自我赔付为主。
在医疗纠纷发生后 ,医院依据第三方定责后对先行赔付,再联系保险理赔程序,最终保险承担的部分可能还会很低。
除此之外,冗长繁琐的保险理赔程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入保的成本,交了保费后,医疗机构并未从医疗纠纷中脱身,一番折腾仍需支付巨额赔款,「投递的高额保费束之高阁,远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
「医疗责任险难推行,部分因为它不是强制险种,此外因为它本身不符合保险产品的规律。」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向丁香园解释。以车险对比,当车多,每年车祸少时,这样的保险是有利可图的;但若车少,出事概率大时,那保险是亏的。
所以尽管层层发文、数次呼吁,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回应冷冷,「因为无论是医院还是保险公司,都认为自己亏了。」
护身符 2.0 上线
3 月 23 日,深圳首推针对医生个人的保险。发布会过去后,深圳医师协会执行会长王天星的手机便没有片刻安静,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询问他有关医师执业责任险的进展细节。
「现在已经有 20 多位医生在承保保险公司购买了保险。」王天星说。
早在 2017 年,深圳颁布的《深圳特区经济条例》中,明确提出:
第五十四条:鉴定机构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医疗机构管理责任和医师执业责任划分。
而对于仍在体制内,医生被「内部追责」的部分,医疗责任险同样适用。
目前,医师责任险属于医师付费、自愿购买,分为四档,累计赔偿限额分别为 400 万元、200 万元、100 万元和 30 万元,其对应的单笔事故赔偿限额分别为 120 万元、80 万元、50 万元和 10 万元。
结合「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和「医师职称调整因子」基准保费的风险因子,在医师购买费用上,基准保费则分别为 2700 元、2250 元、1800 元和 720 元。
「我们希望做到,当医疗纠纷需要理赔时,医生只需一个电话,我们理赔中心会介入处理,他/她们无需再操心,可以快速恢复工作。」
据了解,目前在深圳,医师执业保险只对医生开放,但针对护士的(险种)已经在讨论中。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肯定,「用保险和法律解决医疗纠纷冲突,比自力维权、暴力维权都值得肯定和支持。」
来源:丁香园 作者: 任悠悠
为你推荐

第11批国家药品集采开始报量
8月4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报量通知。根据通知,8月5日(周二)开始报量,8月27日(周三)17:00前完成报量工作。
2025-08-04 18:36

全球首个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耐赋康®扩产获批,扩大患者用药可及
中国首个且唯一获得完全批准的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扩产补充申请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2025-08-04 18:28

全科医生张志程:在社区医疗一线,用坚守诠释医者价值
从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走进基层卫生院,到如今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健康“卫士”,张志程医生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贴近居民、守护健康”这一核心,用专业能力和职业坚守诠释...
2025-08-04 15:20

上市仅五年,一进口药被曝将退出中国市场
日前,在某书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封关于赛诺菲新型降脂药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波立达)的告知函,该函明确,将停止波立达在中国市场的推广。
2025-08-04 12:47

医药产品采购中收受销售方财物构成何罪
张某某,A市B公办医院骨科主任、C病区主任、医疗小组组长。2019年,A市医疗保障局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医院将骨科耗材的报量职责交由张某某履行。
2025-08-03 15:55

创新疗法再传积极信号,多奈单抗3年长期研究验证阿尔茨海默病干预“越早越好”
TRAILBLAZER-ALZ 2长期扩展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多数研究参与者完成治疗后,记能达依然可以持续发挥减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2025-08-01 21:51

"HER2阳性肿瘤诊疗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会"召开,赋能HER2阳性胆道肿瘤精准诊疗
近日,【HER2阳性肿瘤诊疗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启动会在沪召开。会上,众多嘉宾围绕胆道肿瘤领域的治疗进展及趋势进行分享与探讨,以期推动该疾病领域的精准诊疗...
2025-08-01 15:38

华领医药首次半年扭亏,华堂宁上半年大卖176.4万盒
日前,华领医药发布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约11 84亿元,和去年中报的亏损1 4亿元相比,实现了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扭亏。
2025-08-01 11:16

礼来公布替尔泊肽重磅研究数据,或重塑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治疗格局
这是首个头对头比较替尔泊肽和度拉糖肽的心血管结局研究,纳入了来自30个国家 地区总计超过13,000名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成人患者, 历时超过4 5年,是迄今...
2025-08-01 08:57

QiviData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医药数据分析国产化突破,助力CRO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医药研发外包(CRO)领域长期依赖海外数据分析工具的背景下,杭州启维软件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QiviData数据分析系统V2 0已通过国家级技术验证,并与国内头部CRO企...
2025-07-31 17:26

体检争议事件引发公众健康焦虑,用AI解读体检报告量激增40%
近日,一则 "女子十年体检未提示患癌风险,确诊时已是肾癌晚期 "的新闻持续发酵,也引发了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甚至有网友自嘲 "为体检焦虑到失眠 "。
2025-07-31 16:48

因美纳升级旗舰检测产品,加速全面肿瘤基因组分析可及
因美纳TruSight™ Oncology 500 v2研究型检测产品现已上市,集成内置HRD生物标志物检测,周转时间更短,组织样本需求更低
2025-07-31 15:11

搭建递送技术平台,我国创新药企布局新型体内CAR-T疗法
“目前高端的细胞治疗药物价格仍高达每针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但通过mRNA和先进的递送技术,把高度个性化的定制疗法转变为通用型药物,将有机会把成本降至大多数患者可负担的范...
2025-07-30 17:25

中眸医疗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加速眼科基因治疗全球布局
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核心产品ZM-02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及后续管线开发,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7-30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