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或见内地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潮

医疗健康 来源:动脉网 作者:高康平
2018
02/28
09:41
动脉网
作者:高康平
医疗健康

港交所正迎来25年来最重要的上市制度改革,也日渐成为内地成长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首选地。

2月23日,港交所发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下称《咨询文件》),《咨询文件》显示,港交所将允许下列公司在港上市:

a)未能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未有收益或盈利记录的公司;

b)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

c)寻求在联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和资格发行人。

内地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和创新型医药生物公司对赴港上市热情高涨。小米、快手、陆金所等科技公司,平安好医生、微医、复宏汉霖等医疗健康类公司,均在近期传出赴港上市消息。

港交所在全球资本市场地位如何,过去它取得了哪些成绩?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规则如何,将得到哪些待遇?已登陆港交所的内地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表现如何,有哪些优质标的?

港交所:家门口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港交所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按港交所2017年12月公布的市场概况数据:

截至2017年底,港交所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为2118家;市值约3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7%。

2017年有164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较2016年增加38%。IPO集资总额为1282亿元,比上年减少34.4%。

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882亿元,较2016年的669亿元上升32%。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下深交所的数据:

截至2017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数为2089家,比上年增加219家;总市值为23.5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69%。

2017年有222家企业IPO,比上年增加79.03%。IPO筹资总额为924.5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加93.07%。

累计成交额61.69万亿元,比上年减少20.51%。(平均每日成交额约1690亿元)

以上数据说明,港交所和深交所在上市公司数量方面基本等同,但港股总体市值高于深市。从成交额看,港股的活跃度不如深市。

同时,两地均开放了IPO通道,2017年全年IPO企业数量均有大幅攀升,但港交所IPO筹资额下降,深市则呈较大涨幅。


港交所、深交所数据对比(2017年底)

港交所另外一大“看点”自然是中国内地市场。截至2017年12月,在港上市内地民营企业为640家,市值占整体市值66.2%,成交金额占比为78.4%。可以说,是内地企业撑起了港交所的“基本盘”。

港股通执行之后,南下资金进入港交所掘金,平均每日交易额在100亿港元左右,约占港交所每日总交易额10%。

除了证券交易市场之外,港交所集团旗下还有香港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两大市场。

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备独特的优势,是中国与全球投资者的重要连接。港交所作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实际上起到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跳板的作用。

随着陆港通、港股通、债券通等一系列改革,香港交易所与内地及全球投资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参与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也是吸引内资企业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

改革:港交所新经济化

内地企业热衷于赴港上市,与港交所相对A股市场更为宽松的上市条件不无关系。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盈利能力。

A股主板、中小板上市要求:

1.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2.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即使是创业板也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

收入及盈利能力,成为了挡在众多科技公司和医药生物公司上市前的最大障碍。即使公司经营规模非常大,且在持续持续成长中,不满足盈利条件依然不能获准上市。

港交所对拟上市企业没有盈利的硬性要求,企业可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满足财务条件。

比如盈利测试,只要求企业上市前三年累计盈利超过5000万港元,市值超过5亿港元,这对于绝大多数高成长性企业实现起来相对较易。


港交所上市条件

同时,港交所正酝酿新的上市制度改革,拟定将以下三类公司纳入上市体系:

1.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发行人——同股不同权企业;

2.尚未盈利/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发行人;

3.在海外上市企业到港进行第二上市申请。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2018年传媒午餐会上透露,上市制度改革将是港交所2018年的“头等大事”,“确保集资市场与时并进、股本市场更互联互通、衍生产品市场更具竞争力。”

2月23日,港交所如期发布《咨询文件》,上市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预计港交所上市规则修订将在2018年中完成,以上三类公司将驶入港股上市快车道。

除了“进去”较为容易之外,港交所“出来”也更简单。其上市锁定期较A股更短,退出方式也更多样化。


港交所、沪深两市退出条件对比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快速获得参投公司的成长回报,投资周期更短,投资回报与风险更加可控。在机构投资者的推动下,新型公司将很快踏上港股上市之旅。

港交所的这些变化,被称为“新经济化”。

港交所所称的“新经济”包括:生物技术、医疗保健技术、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电脑与周边设备等。

数据显示,港交所上市企业中新经济公司市值所占比重为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新经济公司市值所占比重为60%和47%,一隅之隔的深交所新经济公司市值比重亦高达12%。


全球知名交易所新经济公司市值数据

资料来源:港交所发《框架咨询文件——建议设立创新板》

此外,就全球增长最快的部分行业而言,香港市场的占比亦很低:制药、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1%)、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1%),软件与服务(9%,剔除腾讯之后则只有1%)。

这反映出港交所过去偏爱蓝筹、投资者偏保守的特点,也让港交所与上一轮由互联网变革推动的新经济无缘。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是,港交所在2013年“错过”了阿里巴巴——同股不同权的科技型企业,被引为一时之憾。阿里巴巴之后,港交所即酝酿上市制度改革,对高成长的科技及创新型企业更加关注。

现今,港股较为知名的全球型新经济公司只有腾讯一家——腾讯于2004年上市。除了腾讯之外,其他新经济公司市值相对较小。

港交所的“新经济化”其实就是对下一轮经济风口的追逐——下一批大型公司可能在科技及医药生物行业出现。

表现:日渐受到重视的价值洼地

港交所多为机构投资者,他们更重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对于高成长性公司估值偏低。

同样据港交所咨询文件,港交所的市场估值以市盈率计为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最低,仅13.4倍,而同业平均市盈率为24.6倍。


高增长性行业在港交所市场估值偏低,可能导致市场停滞不前、投资者丧失兴趣,进一步拉低估值,从而削弱香港对潜在新发行人的吸引力。

港交所打下“新经济”强心针之后,相关公司及投资者正在融入这片价值洼地,重新发现港交所的投融资价值。

恒生指数在2018年1月29日盘中达到33484.08点历史最高位,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港股的崛起。

实际上,自2016年2月以来,恒生指数就处于持续爬坡中。2017年底,恒生指数报收29919.15点,较2016年底上升36%;2018年1月,恒生指数报收33154.12点,较2017年底涨约10.8%,远高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指数涨幅。

港股正迎来新一轮持续增长的“大时代”。随着内地险资、基金及各类资管资金南下掘金,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追逐,港股将持续繁荣。

港股医药公司扫描

日前,平安好医生提交赴港上市申请的消息持续发酵,引起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的关注。

平安好医生从2014年11月成立,到正式提交招股书,3年多时间就走到了IPO,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一个奇迹。预计平安好医生最快会在2018年第二季度在香港上市,届时平安好医生将成为内地首家登陆二级市场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奇迹背后,还有更多医疗健康类企业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包括微医、复宏汉霖、华领医药等。

我们可以看下港交所上市的医疗健康类公司构成和市场表现:

据Choice统计,港交所医疗保健及服务分类下共有117家公司,其中港股通为28支。A+H医药股共5支,分别为: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白云山、丽珠集团、新华制药。

我们截取了港股市值排名前三十的医疗健康类公司,这三十家公司市值合计1.05万亿港元,占港股医药股总市值99%以上,基本代表了港股医药股的全貌。


恒生行业分类不如A股细致,港股医药股基本都被分类在医疗保健下。按申万行业分类,港股上市医药股构成比较全面,传统中药、化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医疗服务等均有代表性企业。

我们统计,港股医疗保健板块盈利为正的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15倍,A股医药生物板块盈利为正的公司平均市盈率为80倍,这说明医疗健康公司在港股享受到了更高的估值——即使是在港股大盘估值水平低于A股市场的情况下。(按2月7日午盘市盈率TTM)

最近一年,业内知名度较高的药明生物、希玛眼科在港上市,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关注度。药明生物现市值约580亿港元,市盈率TTM约350倍;希玛眼科市值约111亿港元,市盈率TTM为214倍。

作为对比,A股新上市CRO企业昭衍新药市值约38.14亿元,市盈率TTM仅51倍;爱尔眼科市值约515亿元,市盈率TTM为71.35倍。

国信证券在“2018年港股医药板块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港股医药股的吸引力在于:

1)与A股相比,港股中同类型优质公司的估值更低——存在估值洼地;

2)香港市场拥有一些A股所没有的特色稀缺标的;

3)一部分中小市值公司因长期被忽视而显着低估,投资价值亟待挖掘和重估;

4)港交所上市新政将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8年1季度开始H股全流通试点,若将来扩大范围,一批总市值超过50亿元的港股公司有望成为港股通标的并逐步实现全流通,将极大激发公司管理层积极性,并吸引国内机构投资。

港交所医疗健康板块优质标的包括:

(1)大市值创新药龙头公司

其长线投资价值突出,有望持续享受估值溢价。如研发投入大、在研药物储备丰富、未来可见业绩增长明确的大市值龙头公司——三生制药、石药集团、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

(2)高成长性生物科技稀缺标的

基因合成和细胞免疫治疗(CAR-T技术)龙头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生物制药外包服务(CRO业务)龙头公司药明生物。

(3)价值洼地、成长性确定的细分领域龙头

显着低估的中药配方颗粒龙头:中国中药;

迎来业绩拐点、进入研发收获期:李氏大药厂;

胰岛素高成长、抗生素业务迎来拐点:联邦制药;

受益行业深度整合,业绩快速弹升的大输液龙头:石四药集团;

核心产品高增长,在研产品潜力大的抗流感化药龙头:东阳光药;

技术领先,在研产品潜力大的心血管器械领先公司:先健科技;

稳健成长,估值洼地:白云山、康臣药业、同仁堂科技。

(4)调整充分的医药商业龙头公司

医药商业长期来看将在政策助力下不断提升集中度,龙头企业长期受益于行业整合。短期来看,包括上海医药在内龙头企业受两票制政策对批发调拨业务影响,业绩增速放缓。

预计2018年中期之后影响减弱,增长有望提速,重点关注调整充分、估值较低的全国性商业龙头公司: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国药控股。

综合来看,港交所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证券市场之一,是中国公司进行国际募资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通道。

港交所过去偏爱蓝筹、投资者理念偏向保守,但在新经济冲击下,这一情况正在得到重塑,港股的价值洼地现象正在改变,港股或迎来持续增长的“大时代”。

对医疗健康公司而言,港股具有门槛低、估值高、退出易的优点,在港交所“新经济化”改革之后,更多优质医疗健康、生物科技公司将登陆港交所。2018年,或见内地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潮。

来源:动脉网   作者:高康平

(原标题:门槛低、估值高、退出易,内地医疗健康企业或迎赴港上市潮)

为你推荐

2025爱尔眼科眼底病论坛(重庆站)圆满召开,共筑眼底诊疗新高地资讯

2025爱尔眼科眼底病论坛(重庆站)圆满召开,共筑眼底诊疗新高地

由重庆市预防医学会主办、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承办的“爱尔眼科眼底病论坛2025(重庆站)” 于7月4-5日在山城重庆圆满召开

文/叶秀玲、李林 2025-07-09 16:49

第九十三批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资讯

第九十三批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九十三批)。

2025-07-08 18:16

630元一盒,全球首个GCG/GLP-1双靶减重药物价格披露资讯

630元一盒,全球首个GCG/GLP-1双靶减重药物价格披露

据信达生物官微消息披露,其胰高血糖素(GCG)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注射液(商品名:信尔美)日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全国首张处方,也标志着该...

2025-07-08 16:17

远大医药易甘泰®获FDA提前正式批准新增HCC适应症,成全球唯一FDA批准双适应症SIRT产品资讯

远大医药易甘泰®获FDA提前正式批准新增HCC适应症,成全球唯一FDA批准双适应症SIRT产品

基于钇[90Y]微球注射液DOORwaY90临床试验的突破性中期数据成功达到预设的共同主要终点,FDA提前正式批准了该产品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且未限制肿瘤直径大小。

2025-07-07 21:20

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前100位企业资讯

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前100位企业

根据榜单和信息,2024年,国药集团连续五年蝉联榜首,华润医药与齐鲁制药稳居第二、第三席位;远大集团与复星医药位次互换,分列第四、第五;石药集团则继续位居第六,头部阵营...

2025-07-07 18:10

财政部:7月6日起,对50类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采取措施(附名单)资讯

财政部:7月6日起,对50类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采取措施(附名单)

昨日(7月6日),财政部国库司在官网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称,采购人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

2025-07-07 11:49

倾听患者声音,科学引领未来——2025辉瑞肿瘤学术季(ASPO)精彩呈现资讯

倾听患者声音,科学引领未来——2025辉瑞肿瘤学术季(ASPO)精彩呈现

2025年7月6日,“前沿共行-多领域学术前沿交流会”正式启动,标志着 “科学引领•共克癌症”2025辉瑞肿瘤学术季(ASPO)进入重要阶段。本届ASPO依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

2025-07-07 10:26

精准医疗迎来“关键年”,专家称人工智能将助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格局资讯

精准医疗迎来“关键年”,专家称人工智能将助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格局

2025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精准医疗发展的关键节点。生物药和先进疗法曾掀起了两次药物开发的技术创新浪潮,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的格局。7月4日在上...

2025-07-05 15:57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资讯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

为进一步提高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家药监局核查中心组织修订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

2025-07-04 23:07

众安保险与阿里健康达成战略合作,助力超重人群科学管理体重资讯

众安保险与阿里健康达成战略合作,助力超重人群科学管理体重

7月4日,阿里健康举办科学减重标准发布会,发布“科学减重标准”,希望通过规范的营养管理、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帮助超重与肥胖人群开启科学减重之旅。

2025-07-04 18:30

爱尔眼科唐仕波教授团队牵头制定《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临床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资讯

爱尔眼科唐仕波教授团队牵头制定《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临床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

X 连锁视网膜劈裂症是一种多发于20岁以下男性的难治性视网膜疾病

文/李林 2025-07-04 16:56

麦科奥特 Micot 完成超亿元 D 轮融资,加速多肽创新药研发资讯

麦科奥特 Micot 完成超亿元 D 轮融资,加速多肽创新药研发

由浙商创投旗下临海启泽基金领投

2025-07-04 10:28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这家药企打响 “第一枪”资讯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这家药企打响 “第一枪”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采用该标准过会的企业出现了。

2025-07-04 09:48

穆峰达第三项适应症中国获批,填补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领域空白资讯

穆峰达第三项适应症中国获批,填补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领域空白

首个且唯一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适应症的处方药

2025-07-03 15:36

又一款国产肺癌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资讯

又一款国产肺癌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今日(7月3日),迪哲医药宣布,公司核心产品舒沃哲(ZEGFROVY,通用名:舒沃替尼片)的新药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

2025-07-03 14:51

近20年来首个全新类别抗菌药物醋酸来法莫林在华获批,开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新时代资讯

近20年来首个全新类别抗菌药物醋酸来法莫林在华获批,开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新时代

该产品中文商标:信乐妥®,英文商标:Xenleta®

2025-07-03 13:23

白癜风诊疗迈向资讯

白癜风诊疗迈向"精细化诊疗"新阶段,薇诺娜净衡系列上市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皮肤病学系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5年6月25日-29日...

2025-07-03 11:51

2025年,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发布资讯

2025年,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药品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发布

7月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对外发布《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5-07-02 18:50

碳云智肽获翰宇药业战略投资,以 “多肽芯片 + AI” 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资讯

碳云智肽获翰宇药业战略投资,以 “多肽芯片 + AI” 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

7 月 1 日,深圳碳云智肽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碳云智肽”)与翰宇药业(300199)正式签署《创新药 CRDMO 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和《战略投资协议》。

2025-07-02 17:44

一上市药企与6名高管共计被罚1600万元资讯

一上市药企与6名高管共计被罚1600万元

近日,维康药业发布公告披露,其收到《关于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证监局的公告》,公告显示,维康药业及其实控人刘忠良等被处罚,处罚金额累计达 160...

2025-07-02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