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让放射科医生下岗吗?

医疗健康 来源:硅谷密探 作者:Zhan Zhang
2019
03/14
13:33
硅谷密探
作者:Zhan Zhang
医疗健康

让一个机器人透视你的身体,洞察你体内的蛛丝马迹,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更快更准地找出你的沉疴暗疾,你是会觉得惊悚还是幸运?

在人工智能热潮兴起之初,吴恩达(Andrew Ng)、Jeffery Hinton等多位AI大佬放言,医疗领域AI会让放射科医生下岗失业。

在2019年的今天,才来谈论AI+医疗,好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毕竟,至少早在2017年起,智慧医疗的火焰已是如火如荼。

仿佛不远的未来,你就能和机器人医生面对面,由绝对精确的机器智能为你作出诊疗。

然而,时至今日,智慧医疗最大的突破,仍然主要限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医疗影像辅助诊断之上。AI,距离完全取代医生,可能还差了一个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

在这一情况之下,聚焦于最为成熟的医疗影像AI领域,谈谈AI在做什么,AI公司在做什么,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聚焦:医疗影像+AI

从公司门口的人脸识别到你手机里欺世盗貌的美颜相机,再到让李彦宏吃下罚单的自动驾驶,这些AI新浪潮的背后站着的,都是由深度学习驱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从这里出发,当你在考虑AI如何应用在医疗中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会是:

如何将在自然图像下日趋成熟的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医疗之中?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即使你从未进过医院影像科,也应该对CT、核磁共振(MRI)、B超等等检查有所耳闻。这些检查就像一台特殊的照相机,借助射线和声波为你体内的器官骨骼留下倩影,帮助医生对人体内的真实情况作出判断。

随着低剂量螺旋CT、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影像检查正变得更为安全、高效、准确,也更广泛地应用于定期体检和疾病诊断之中。仅2016年,全球诊断成像设备市场价值就高达227亿美元,增长率为2%。海量的医疗影像数据在帮助诊断之余,也让影像科医生的负担日益加重。

就以常见的CT来说,在影像医疗领域,CT是一个大趋势,所有的东西都能看清楚,但拍一次下来就有300多张影像,一个医生看下来是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所以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医生来“看片”。

深度学习AI算法的用武之地正在于此。

计算机辅助诊疗技术(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CAD)借助机器视觉算法,对医疗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帮助医生锁定病灶,提供诊断建议和依据。传统上,基于人工设计规则的算法在功能、准确度和速度上均有较多局限。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让CAD的应用场景大大扩展。从早期癌症筛查到心血管异常,从神经疾病诊断到骨骼肌肉损伤,CAD系统的AI化浪潮已是如火如荼。

风口回归,竞争进入后半程

新技术的浪潮牵动千万病人的健康,亦牵动资本涌动。

据估计,到2023年,AI+医疗影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诸多创业企业、互联网巨头、医疗影像器械厂商纷纷投入重金,力求在这一战场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在2019年的今天,前两年的资本风口渐渐回归理性,赛程进入后半场。

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AI医疗影像初创企业已经募集逾5亿美元资本投入,资本从新兴初创逐渐转向晚期创业企业。纵观这一领域,整个2018年上半年,仅有加拿大医疗影像企业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获得A轮融资,其他各企业均已进入B轮或之后的成熟阶段。

从战略方向上来看,企业也多由早期技术积累转向产品落地,企业与医院的合作、落地成为主议题,AI+医疗影像日趋成熟。


基于AI的医疗影像分析软件市场规模

AI+医疗,还是医疗+AI?

与自动驾驶领域的“车厂对阵AI巨头”的阵势颇有相似,在医疗影像AI领域,传统影像器械商和AI科技企业的双向竞技也正如火如荼。

以西门子(Siemens)、通用电气(GE)等为首的传统医疗影像器械厂商,正依靠其硬件和数据优势,对其传统影像分析算法进行“AI化”迭代升级,为医院提供整合性更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西门子的AI-Rad系统针对胸部CT影像,提供多方面的测量、定位和自动报告生成功能。比如,借助影像分割技术,找出胸部CT影像中大动脉的像素级定位,实现对动脉直径等多方面的自动化测量。该系统还利用目标检测技术,对体内器官的各项异常进行定位和初步诊断。

在早期肺癌筛查中,AI可以准确地识别出肺部小结节的位置所在,并对结节进行初步分析,帮助医生尽早做出诊断,大大提升早期肺癌的发现率。根据美国国家肺部筛查试点研究组的研究数据,借助肺结节早期筛查,逾20%的肺癌罹难者将有机会幸免于难。

除去AI技术上的转型,器械厂商对AI的系统化整合,成为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2018年底,GE发布了Edison AI开发平台,实现数据、算法、硬件之间的无缝整合。现时,平台已经上线48个影像分析应用,为研发部门整合多来源、多模态的海量数据源,亦为医院提供各细分领域的辅助诊断服务。

长远来看,Edison的野心并不止于此。GE计划将平台对外开放,让合作开发者加入算法研发,打造AI医疗影像的“AppStore”生态,促成AI医疗影像技术的更好发展。

相比传统器械厂商的系统优势,医疗影像领域的AI技术公司便更多依靠自身算法突破建立竞争护城河。

其中,较大规模的创业企业和AI巨头企业们,选择多领域发力,在各方面与传统器械厂商展开正面角逐。

在美国市场上,以色列一家AI医疗影像公司Zebra Medical Vision推出了从骨骼、乳腺到肺部、心血管的多器官诊断产品,意图建立自身生态。

中国创业企业亦然。作为国内医疗影像AI领域估值最高的推想科技,推出了InferRead全系解决方案,覆盖脑部、肺部、骨骼等全部位影像诊断。

Zebra Medical Vision:骨骼诊断产品

较小规模的创业公司,则多聚焦垂直领域,在单一器官或单一病症上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

英国一家初创企业Brainomix便是其中典型例子。它专注脑部影像分析,在中风的诊断与辅助治疗中建立起自身的独特优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Brainomix:脑部影像分析系统

英伟达旗下孵化的一家初创企业ImFusion则独辟蹊径,借助AI影像生成技术,开创了从二维平面超声影像生成三维立体模型的新方法。他们以对应病人的二维超声影像和三维CT影像作为训练数据,让AI找到二维和三维影像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感知病人体内的状况。

专注于特定垂直领域,小企业更容易找到自身竞争突破点,却也留下了产品功能单一化的缺憾,产品的落地应用大大受限。这一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要与器械厂商或AI巨头展开合作,将自身技术与生态平台相融合,实现产品的大规模落地部署。

目前来看,AI+医疗影像领域仍将长期处于竞争与合作交织,技术和产品共同推进的百花齐放阶段。

作为医疗影像领域的后发选手,中国在影像器械的赛道上,起步较晚,暂时缺席。不过,在AI算法的竞技中,依托本土AI人才和海量医疗数据,以推想科技、汇医绘影为代表的中国初创企业们已经成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腾讯、阿里、商汤等AI巨头企业也纷纷向医疗影像领域持续发力,弯道超车未来可期。

竞业者更是同盟军

所以,在2019年的今天,AI会让放射科医生下岗吗?

如今看来,虽然医疗影像AI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取代放射科医生仍显得言之甚早。

一方面,由于数据的限制,医疗影像AI的适用面仍然较窄。目前只有针对肺部结节、脑部肿瘤、骨科等少部分领域的AI技术相对成熟,大大限制了医疗影像AI的临床应用。

另一方面,深度学习本身的“黑盒”、不可解释的特性使得我们难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归因。不论是出于安全性还是医学伦理上的考虑,医疗影像AI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仍只能扮演助理角色,难以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除此之外,医疗影像的分析并不只依赖于图像自身。医生在对影像进行诊疗时会结合病人的病史、其他检查、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进行综合考量。

相比之下,医疗影像AI大多情况下只能依靠图像内在的特征进行判断,使得较复杂的、与影像形态不直接相关的病情分析效果不佳。

不过,作为医生的助手,AI的精准检测可以有效减少漏诊情况,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相关病灶。自动生成的影像分析等数据资料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良好的参考,大大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一点,在各医院影像检查数量均大幅增长的现在,显得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放射科医生其实还扮演着AI的人生导师角色。深度学习算法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这需要放射科医生的鼎力支持。比如在肺结节筛查任务中,医生需要预先标注成百上千张CT影像里的肺结节的具体位置、类型。借助这些训练数据,算法才能最终找到这些结节的隐含特征,实现准确的检测、分析。

目前看来,这场AI+医疗影像的变革,更多地是从普通马到汗血宝马式的渐进性进化,而非从马匹到汽车的时代革命。

与其担忧被取代下岗,放射科医生更应理性看待AI热潮,摒除“人工智能”这一名字的神秘光环,理解AI的长处与不足,让它成为工作的重要助力。

来源:硅谷密探   作者:Zhan Zhang

为你推荐

安科生物增资博生吉,获得PA3-17 注射液CAR-T产品大中华区独家代理权资讯

安科生物增资博生吉,获得PA3-17 注射液CAR-T产品大中华区独家代理权

11月11日晚间,安科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签署《增资协议》与《独家代理框架协议》,达成新一轮深度战略合作。

2025-11-11 22:53

首届默沙东研发中国科学日在京成功举办资讯

首届默沙东研发中国科学日在京成功举办

深化本土创新合作生态,助力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化

2025-11-11 21:58

熙源安健获得超2亿元A轮融资,加速核心管线进展和全球化布局资讯

熙源安健获得超2亿元A轮融资,加速核心管线进展和全球化布局

本轮融资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渶策资本、光华梧桐、比邻星创投跟投,老股东顺禧基金、启明创投持续加投,行远致同担任财务顾问。

2025-11-11 21:52

诺华的核药将在嘉兴量产资讯

诺华的核药将在嘉兴量产

近日,跨国药企巨头诺华宣布其放射配体疗法(RLT)药物派威妥(镥[177Lu]特昔维匹肽注射液)的两个适应症同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分别为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雄激素受体...

2025-11-11 18:23

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经办全业务流程智能审核试点资讯

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经办全业务流程智能审核试点

国家医保局确定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医疗保障局为试点单位,开展医保经办全业务流程智能审核试点工作。

2025-11-11 18:15

华东医药创新药罗氟司特乳膏0.15%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在华申报上市,强化自免皮肤领域布局资讯

华东医药创新药罗氟司特乳膏0.15%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在华申报上市,强化自免皮肤领域布局

适用于6岁及以上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局部外用治疗。

2025-11-11 17:56

贺普药业乙肝创新药物获突破性进展资讯

贺普药业乙肝创新药物获突破性进展

近日,第76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由上海贺普药业研发的乙肝创新药贺普拉肽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大会报告形式公布了治疗慢性乙肝II期随机双盲...

2025-11-10 20:57

远大医药复方鼻喷剂莱特灵®国内成功获批,过敏性鼻炎迎全新复方治疗方案资讯

远大医药复方鼻喷剂莱特灵®国内成功获批,过敏性鼻炎迎全新复方治疗方案

全球创新药Ryaltris®复方鼻喷剂(“GSP 301 NS”或“莱特灵®”)已获国家药监局颁发药品注册证书,且在药品审评过程中未收到补充资料通知,实现“零发补”获批上市。

2025-11-10 17:37

创新医疗国际合作新范本,复星凯瑞与沙特Fakeeh共拓细胞治疗新里程资讯

创新医疗国际合作新范本,复星凯瑞与沙特Fakeeh共拓细胞治疗新里程

此次签约聚焦CAR-T细胞治疗领域,双方就共同推进该技术在沙特的临床落地和本地化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

2025-11-10 17:32

安永吴晓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能力”,生成式 AI 将重塑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资讯

安永吴晓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能力”,生成式 AI 将重塑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安永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行业潜在应用》白皮书。

文/张蓉蓉 2025-11-10 16:26

科莱恩大亚湾制药产能升级落地,加码药用辅料与原料药布局资讯

科莱恩大亚湾制药产能升级落地,加码药用辅料与原料药布局

近日,科莱恩在惠州大亚湾生产基地举行护理化学品扩建项目投产仪式,此次 8000 万瑞士法郎(约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中,制药领域产能升级成为核心亮点。

文/张蓉蓉 2025-11-10 15:33

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八载全勤赴进博,以“中国方案”筑梦健康中国资讯

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八载全勤赴进博,以“中国方案”筑梦健康中国

赛诺菲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繁荣前景,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

2025-11-10 10:24

“医药险协同聚力,让生命无惧风雨”,罗氏医药险生态联盟启动资讯

“医药险协同聚力,让生命无惧风雨”,罗氏医药险生态联盟启动

11月7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罗氏制药展台举行了“以患者为中心,聚力守护新生”为主题的医药险生态联盟仪式。

2025-11-10 09:56

华东医药FIC三重激动剂DR10624最新临床数据披露,降低甘油三酯达75%,减少肝脏脂肪达67%资讯

华东医药FIC三重激动剂DR10624最新临床数据披露,降低甘油三酯达75%,减少肝脏脂肪达67%

DR10624在治疗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的II期临床研究(“DR10624-201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025-11-09 21:31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华西医院与蚂蚁集团达成战略资讯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华西医院与蚂蚁集团达成战略

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蚂蚁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11-09 20:43

雅培瞬感iCGM 高科技高标准亮相进博 多项专家共识发布 助力精准血糖管理资讯

雅培瞬感iCGM 高科技高标准亮相进博 多项专家共识发布 助力精准血糖管理

中国市场唯一通过国际最高标准认证的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iCGM)

2025-11-09 14:14

Metsera同意与辉瑞达成合并,诺和诺德出局资讯

Metsera同意与辉瑞达成合并,诺和诺德出局

美东时间11月7日,总部位于纽约的Metsera公司宣布已与辉瑞达成合并协议,辉瑞同意以10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

2025-11-09 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