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协会“终身成就奖”、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丁文祥教授,是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终身教授。他不但完成先心病手术2万余例,主刀5000余例,而且还自行设计了一整套小儿外科的手术器械,研制成功小儿体外循环机等一系列国产设备。其“工匠精神”背后蕴含的是敬业、专注、精益和创新。
丁文祥教授
今年5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门诊广场举行了一场简朴而又隆重的升旗仪式,以此纪念建院20周年。站在队伍中的首任院长丁文祥教授虽已90岁高龄,满头银丝,但是慈眉善目的脸庞却显得格外精神。他感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如今已朝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更感叹他和他的团队在2017年完成了3800多例心脏手术,手术量已成为世界儿童医院之最,其中有超过60%的患儿都在1岁以下,复杂手术占到半数以上……
“做医生不仅是为糊口,还要在医学领域里有所突破”
丁文祥出生在安徽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从事种子研究的父亲虽清贫一生,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渴望儿子学医,将来能在县城里谋得体面的职业,过上舒坦的日子。一开始并不热衷于医学的丁文祥最后受到发小的影响,在18岁时遵从父愿、放弃喜欢的理工科,从安徽宿县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医科。
“我每天早晨很早就来到教室门口,等待管理教务的神父来开门。神父见我如此刻苦用功,还为我申请了奖学金,帮助我顺利地完成学业。”学医后的丁文祥感到,“做医生不仅是为了回家乡以替人看病糊口,还要在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和突破。”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54年,丁文祥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在广慈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前身)跟随造诣深厚的外科学家傅培彬教授工作。
“你想要干番事业吗?”“当然想!”“那你答应我两件事。”丁文祥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傅老师当年语重心长的叮嘱:“一要晚结婚,二要晚生孩子,把精力投到工作中去。”
一诺千金。丁文祥直到29岁才结婚,34岁才生育了唯一的女儿。
1958年,丁文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治疗一种名叫肠套叠的婴幼儿常见病上取得突破,发明了一种空气灌肠器的疗法,让90%的患儿避免了开腹手术。
这以后,丁文祥又将目光投向了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在1963年3月从瑞金医院转至新华医院任职后,他把自己全部的研究精力都集中在了小儿心胸外科的发展上。
“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不管是什么劳动,我都能做到最好”
1966年5月,一心想赶上国际小儿心脏外科医学潮流的丁文祥遭遇了“文革”。“那时丁老师头顶‘白专’的帽子,一度被迫离开了医生的岗位,做起了病房工勤人员,失去了先心病研究的阵地。”丁文祥的学生、现在从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史珍英主任医师说。
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丁文祥老师来说,这简直就是羞辱。然而他呢,一大早就将病区打扫得窗明几净,连厕所便器沟槽内数年的积垢,都被他想办法清洗得泛着白光。这让前来检查卫生的人连连称赞,竟被作为病区工勤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有人问他:‘明明是医生,却干着保洁工人的工作,你不觉得憋屈吗?’他却风趣、自豪地说:‘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不管是什么劳动,我都能做到最好。这才是真正的尽职!’”
史珍英说:“在任何情况下,丁老师都能泰然处之,做好自己。‘不以事小而不为’。这是丁老师给我最大的财富,多年来一直铭记心中。”
“文革”后期的1972年,迫于先心病治疗的紧迫形势,医院重新召回了被下放到安徽巡回医疗的丁文祥。
医院领导为他配了一位得力的助手——苏肇伉医生。“苏医生性格内向,做事情考虑得比较细致,我这个人粗犷、胆子比较大,但我们都不想搞名利。几十年在一起工作,没有争吵。我们俩是同事、是兄弟、是战友。”丁文祥说。
人们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看到,于1975、1976年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刘锦纷、徐志伟、史珍英、朱德明等经过丁文祥、苏肇伉教授按照各自特长的精心培养,分别在小儿法乐氏四联症根治、大血管错位手术、围手术期监护治疗研究、小儿体外循环灌注学方面蜚声国内外。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还有一个在上海乃至在全国医卫界都少有的,由丁文祥、苏肇伉、刘锦纷、徐志伟4位劳模组成的“丁文祥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在2016年荣获了“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丁文祥团队
“我们不能等,必须自主研发”
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所长刘锦纷教授说:“我办公室桌上放了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那是1975年我同丁老师到上海电表厂在自主研制的人工心肺机前的合影。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总能勾起我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老师丁文祥教授不仅精通医术,手术做得十分漂亮,还是个自学成材的‘能工巧匠’。记得1975年夏天我和史珍英医生刚到科室报到,老师热情接待我们。给我们介绍了小儿外科的发展和现状,那时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还处于筹建阶段。丁老师对我们说,下午跟他一起到隔壁‘上海电表厂’看看正在研制的小儿人工心肺机。那时我们就觉得这个医生很特别,不待在医院跑工厂。”
下午,刘锦纷跟着丁文祥等一起来到上海电表厂,一进车间好几个工人就跑过来同丁文祥打招呼,一看就是十分熟悉的老朋友了。师傅们向丁文祥汇报了研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丁文祥边听边提问还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站在一边,什么‘转子泵’‘转碟氧合器’‘变温器’等,听得云里雾里,只感觉这位医生不简单,懂得真不少!”
在回医院的路上,丁文祥向刘锦纷讲了要开展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宏伟蓝图。那时国家正处于“文革”非常时期,同外面没有任何交往,不要说进口设备了,就连查国外资料都很困难。“所以我们不能等,必须自主研发。”丁老师非常坚定地说。
这以后,刘锦纷经常和丁老师去工厂。丁文祥不仅自主研发了小儿人工心肺机,还研制了各种氧合器,包括鼓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他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还被国外同行广泛应用和称赞,并把它称作“丁氏”器械。
“转眼4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名小医生也成了‘老专家’。我常想,如果没有丁老师等老一代的勤奋创业,我们心胸外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手术成功率达97.5%,无论手术数量和难度均为国内领先,达世界先进水平。”刘锦纷动情地说。
“我考取丁文祥教授的研究生,跟随丁文祥教授与苏肇伉教授,研究建立婴幼儿深低温有限体外循环停循环技术,为开展我国新生儿、婴幼儿重症复杂先心病创造了重要条件。当时条件艰苦,研究小组一共才6个人,白手起家,事事亲力亲为:为了做动物实验,白天捉狗,晚上甚至睡在狗棚里,身上被跳蚤咬得此起彼伏。每天做手术,都要自己清早起来装好设备,手术后再自己清洗消毒。”现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主任的徐志伟回忆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丁文祥和苏肇伉(右)、学生徐志伟(左)一起查房。 戴荣摄
“今天的医生不仅应该闷头看病,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苏肇伉教授说:“我跟随丁文祥教授于197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专业。记得那是1974年5月23日,丁文祥教授用自行设计、和工厂合作研制的小儿人工心肺机为一个30个月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成功完成了心内直视手术。从而开创了我国婴幼儿先心病外科的先河。此后,又研制了国际上刚开始临床应用的国产膜式氧合器,多次升级换代了小儿人工心肺机。此后,他马不停蹄地又克服了深低温停循环的关键,为新生儿、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铺平了道路。”
1983年,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总裁约翰·华尔许到浙江医科大学参观之前,顺道来上海新华医院参观。丁文祥骄傲地向客人展示自己设计的手术器械和设备,给华尔许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即表示晚上要请丁文祥到瑞金宾馆吃饭。他的翻译告诉丁文祥:“他请吃饭,就表示要合作、投项目了。”
果然,华尔许在晚饭中提出,要与丁文祥签3年合同,帮助上海新华医院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项目,为医院装备心脏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并由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负责技术支援及医护人员的培训等。
第一轮三年计划合作得非常成功,随后又开展了第二轮合作。1986年的一天,在丁文祥开车送约翰·华尔许去虹桥机场的路上,他们敲定了更进一步的合作计划——合办一家儿童医院。就这样,中美双方投资6.7亿人民币,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谈起这段“创业史”,丁文祥说:“机遇是转瞬即逝的,如果无法抓紧眼前的机遇,我们会错失许多发展的可能。今天的医生不仅应该闷头看病,更应该抬头看天,放眼看世界,为中国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赢得机遇。”
苏肇伉感慨道:“我和丁文祥教授共事40余年,他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他对社会和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遇事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遇到困难具有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实干精神。他的精神鼓舞和支撑了我去迎接一个个难题,克服了一个个困惑,让我受益终身。”
丁文祥教授和到访的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总裁约翰·华尔许亲切交谈。
“患儿的安危直接影响着全家人的心情”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一直以来,父亲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所以他们决定只生一个孩子。”丁文祥的女儿丁瑜说,“我的小学时代正赶上毛主席‘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生都要到边远的农村巡回医疗。我母亲也是一名医生,所以她去了遥远的黑龙江。那时爸爸刚从‘文革’的批判中解放出来,他很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开始了事业的攻关。经常做完手术之后,为了观察患儿的情况整晚不回家,有时甚至做完动物实验,为了观察狗的术后情况变化也不回家。”
丁瑜记得有一次自己感冒发烧,正赶上爸爸做了一例手术,患儿遇到了危险。“他整日整夜在医院忙,全然顾不到我。几天之后,患儿终于度过了危险,才见他万分疲惫地回来,唇边都起泡了。在我们家的饭桌上,术后的患儿经常是讨论的话题。患儿的安危直接影响着全家人的心情,患儿如果几经危险转危为安,我和妈妈也都如释重负一般。久而久之,连我这个从未学过医的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种、病症都耳熟能详了。”丁瑜说。
病人在丁文祥心中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周末假期,还是夜深人静,往往是医院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立即就往医院赶。无论寒暑,他总是骑着车子从位于上海西部的长宁区新华路家中往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杨浦区新华医院赶。每攻克一种病症,又挑战更复杂的病症。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
丁瑜回忆说:“爸爸不但手术做得好,而且还有一颗慈爱的父母心。记得他经常念叨手术的患儿如是个女孩子,手术时要尽可能让胸前的刀口低些、平整些。这样女孩长大了,领口翻开时,就不会露出疤痕了。”
在家里,丁文祥也是个能工巧匠。生活用品、小电器甚至手表坏了,他都能自己修或改装。“在我的记忆里,很少有修不好的。因为他一旦做起事来总是那么专注,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专研劲头十足。”丁瑜说,“父亲常常告诉我,要修好一件东西,首先要了解它的机理,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我想这正是他的工作态度。‘岂能尽如我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是父亲的座右铭。我想,他努力了,他做到了。”
丁文祥向先心病手术后康复的孩子赠送礼物。
“‘有德’的医生才具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大楼的顶楼,每星期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晨会,丁文祥团队的四代“徒子徒孙”们会自觉齐聚到这儿,听丁老爷子讲医术、说医德。
丁文祥说:“只有一个‘有德’的医生才具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德’指的不仅是职业道德,更多的是为人的德行。”
有一次,丁文祥听一位外地医生说,他的一个学生嫌弃当地医院的设备。丁文祥就直接在晨会上说:“医生应该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行医。这不仅是基本素养,更直接体现着他的医德:‘如果你们用不惯国产的工具,我就去开给你们看!’”
如今,丁文祥已步入90岁高龄,精气神十足,思路也很清晰,每天仍会出现在病房里。他说:“看看患儿,听听哭声。我爱这所医院,更爱这些患先心病的孩子。患儿父母把孩子交给了你,你就是他们的爹妈!我们医生如能这样想,能不爱这些可爱的孩子吗?当孩子最终健康出院,我比他们父母还要高兴呢!”
当有个别医生面对极为复杂的疑难杂症想要放弃的时候,富有经验的医生或护士长总会提醒道:“请丁老来看看,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就是这一“看”,丁文祥先后为出生仅100天、患有心脏二尖瓣膜畸形的女婴更换了心脏瓣膜;又分别为出生54天的婴儿、3岁的孩子切除了靠近心脏旁与心脏一般大小的肿瘤。
“我就是这样,专门捡重病人来看。他们要放弃的,就让我再研究研究。我把自己的新研究命名为‘个性化治疗方案’。”丁文祥说,“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很有道理。每个感冒病人的处方都不一定相同,更何况是心脏病呢。”
丁文祥教授获世界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协会“终身成就奖”。
对 话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记者:丁老师,据您女儿披露,您有意味隽永的“岂能尽如我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座右铭,是不是还有其他人生格言?
丁文祥:我1958年毕业,到今年正好行医60年。要说我的人生格言,那就是——对病人如亲人,对同事如家人,对事业有雄心,对国家有爱心。这里的“病人”、“同事”很重要,就该如同“亲人”、“家人”。“雄心”刚毅,“爱心”温柔,这两心弥足珍贵。
记者: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丁文祥教授为首的先驱者不仅为专业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后生树立了吃苦耐劳、精诚合作这样的价值标杆。其次,合理的梯队建设、前辈的倾囊相授与言传身教、新生代的创新与进取,都令整个团队在严谨中不失活力,传承中亦有突破。”您认为这句话能否概括您的医学生涯?
丁文祥:这句话总结得蛮好的。要想事业有发展,团队建设很重要,而领头人更应该起示范表率作用。
记者:丁老师,听说有人想给您搞一个活动,就是类似医生到一定年龄的“封刀”仪式。您如何认为?
丁文祥:有句话说,“柳叶刀光虽寒,重筑人心则暖”。我不忘初心,老骥伏枥,永远和先心病患儿在一起就很温暖。
记者手记
丁文祥的“工匠精神”
面对九旬高龄而又十分熟悉的丁文祥教授,与其说是采访他,不如说是在听他授课更为贴切。在两个多小时的“学习”中,我的眼前和脑海中先涌现一个“匠”字,继而延伸出“匠心独运”“能工巧匠”“别具匠心”等词,最后又统统化成了光彩夺目的“工匠精神”4个大字。
丁文祥教授的“工匠精神”在医务界颇具名声。作为我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在医工结合上投入全部身心,研制了小儿人工心肺机、婴幼儿手术专用器械,以及国产膜肺、先心病修复材料等,其中蕴含着他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
另外,我也感到丁文祥教授的“工匠精神”还包括着深邃的人文内涵和底蕴。他说:“只有一个‘有德’的医生才具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德’指的不仅是职业道德,更多的是为人的德行。”
在临床上,我们虽然看到的只是丁文祥教授在精雕细琢、精工修补患儿小小的心脏,其实患儿心内心外浸透的却是丁文祥教授的一颗仁爱之心。为此,他荣膺世界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并成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这是他当之无愧的荣耀。
丁文祥小传
1929年6月出生,安徽宿县人。小儿心血管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主任、上海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二医大(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小儿心血管诊治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等职。
从事小儿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60年,是我国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医学与工程结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制国产小儿人工心肺机、婴幼儿手术专用器械、国产膜肺、先心病修复材料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主编我国第一部《小儿心脏外科学》等多部专着,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指导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先后获得上海市十杰医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第三届医学荣誉奖、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世界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协会“终身成就奖”等殊荣。
(本文未署名图片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
来源:健康报文化频道 作者:胡德荣
为你推荐
资讯 依视路®星趣控® 2.0镜片H.A.L.T. MAX技术相关研究获国际医学期刊发表
近日,国际医学期刊《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TVST)发表了一篇最新的同行评审研究论文,公布了评估搭载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 Target (...
2025-11-14 19:45
资讯 扬厉医药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启明创投独家投资
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独家领投,公司现有股东泰福资本、杭州国资、润璋创投继续跟投,融资资金将全额用于多款核心产品的临床研究推进。
2025-11-13 17:26
资讯 直击医工转化核心命题,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勾勒中国源创新路径
波士顿科学、丹纳赫、西门子医疗三家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以开放协同的姿态诠释了“生态共融”的核心内涵,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文/张蓉蓉 2025-11-13 13:18
资讯 北大医药董事长涉嫌刑事犯罪被批捕
11月12日晚间,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晰人先生因被刑事拘留,暂时无法正常履职,授权公司董事陈岳忠先生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授权公司常务副总裁余...
2025-11-13 10:08
资讯 Illumina® Protein Prep 以NGS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全球超过40家客户提供突破性的精准解决方案,涵盖从学术机构到大型国家生物样本库
自 9 月全球商业化上市以来,Illumina Protein Prep 以“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可及性,目前因美纳全球客户已完成逾 4 万个样本的处理
2025-11-13 09:24
资讯 数说心律,同心共创——共话心脏节律管理创新方案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美敦力心脏节律管理业务部成功举办“数说心律,同心共创”主题活动,聚焦“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推动先进疗法造福中国。
2025-11-12 15:33
资讯 安科生物增资博生吉,获得PA3-17 注射液CAR-T产品大中华区独家代理权
11月11日晚间,安科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签署《增资协议》与《独家代理框架协议》,达成新一轮深度战略合作。
2025-11-11 22:53
资讯 熙源安健获得超2亿元A轮融资,加速核心管线进展和全球化布局
本轮融资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渶策资本、光华梧桐、比邻星创投跟投,老股东顺禧基金、启明创投持续加投,行远致同担任财务顾问。
2025-11-11 21:52
资讯 诺华的核药将在嘉兴量产
近日,跨国药企巨头诺华宣布其放射配体疗法(RLT)药物派威妥(镥[177Lu]特昔维匹肽注射液)的两个适应症同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分别为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雄激素受体...
2025-11-11 18:23
资讯 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经办全业务流程智能审核试点
国家医保局确定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医疗保障局为试点单位,开展医保经办全业务流程智能审核试点工作。
2025-11-11 18:15
资讯 贺普药业乙肝创新药物获突破性进展
近日,第76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由上海贺普药业研发的乙肝创新药贺普拉肽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大会报告形式公布了治疗慢性乙肝II期随机双盲...
2025-11-10 20:57
资讯 远大医药复方鼻喷剂莱特灵®国内成功获批,过敏性鼻炎迎全新复方治疗方案
全球创新药Ryaltris®复方鼻喷剂(“GSP 301 NS”或“莱特灵®”)已获国家药监局颁发药品注册证书,且在药品审评过程中未收到补充资料通知,实现“零发补”获批上市。
2025-11-10 17:37
资讯 创新医疗国际合作新范本,复星凯瑞与沙特Fakeeh共拓细胞治疗新里程
此次签约聚焦CAR-T细胞治疗领域,双方就共同推进该技术在沙特的临床落地和本地化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
2025-11-10 17:32
资讯 安永吴晓颖:从“辅助工具”到“核心能力”,生成式 AI 将重塑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安永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行业潜在应用》白皮书。
文/张蓉蓉 2025-11-10 16:26
资讯 科莱恩大亚湾制药产能升级落地,加码药用辅料与原料药布局
近日,科莱恩在惠州大亚湾生产基地举行护理化学品扩建项目投产仪式,此次 8000 万瑞士法郎(约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中,制药领域产能升级成为核心亮点。
文/张蓉蓉 2025-11-10 1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