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创客”,听熊晓鸥、盛希泰等大咖看医疗创业难出新BAT的原因

医疗健康 来源:新京报网 寻找中国创客(公众号:xjbmaker) 作者:曾庆雪 王鹏 薛珺 毛川
2016
05/20
13:42
新京报网 寻找中国创客(公众号:xjbmaker)
作者:曾庆雪 王鹏 薛珺 毛川
医疗健康

5月19日,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五月论坛在北京举行,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等知名投资人和创业者齐聚现场,围绕“健康创业的为与不为”展开讨论。

新京报社长戴自更在致辞中表示,大健康产业有望成为又一个风口,成长为一个万亿级产业。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科技进步正日新月异。”戴自更说,如埃隆·马斯克的 “超级高铁”推进系统、谷歌公司的AlphaGo、引力波的发现等。

“但是科技的进步,并不能直接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 前段时间,魏则西的死亡引发关注。戴自更表示,魏则西的死亡说明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如果缺少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通过人为制造信息断崖,比如搜索竞价排名等,让患者在弥留之际,备受身心的摧残。缺乏监管、以挣钱为目的的无良医疗机构,不仅不能挽救生命,而是在谋财害命,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戴自更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亚健康人群的持续扩大、二胎政策的实施、水、食品等所在的环境的恶化、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都给健康产业带来高速爆发的可能性,使之有望成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风口,成长为一个万亿级产业。

“马云多次说过,阿里巴巴要投资两个H,一个是happiness(快乐),另一个是health(健康)。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年初宣布将投资150亿元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创下中国企业医疗行业单笔投资的最高纪录。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很早就开始布局健康产业市场,先后投了几十个医疗机构。”

熊晓鸽:不要期待医疗服务能发横财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在主题演讲中说,IDG很早就关注医疗领域,“因为我爷爷就是一个中医,奶奶家里也是医生的世家,都是做大夫的。”

熊晓鸽说,互联网医疗发展空间广阔。据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70亿美金,中国为30亿人民币。中国的移动医疗领域发展程度还处于早期,但将保持高速发展,预测2017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20亿。

熊晓鸽说,IDG看好的未来互联网医疗机会,有以下方面:基因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穿戴设备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慢性病检测,管理平台及服务,专业科别的服务,如脑、故、眼、口腔等,其他服务:保险。

熊晓鸽提到了国内创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看到的很多的项目,都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模式上的创新虽然很了不起,但是没有技术门槛,很容易被人复制,不太敢投。

熊晓鸽建议,创客们要选择,想清楚自己的长项在哪。医疗创业的风险大,时间长,但是如果成功了以后,回报可能会吓死人。“做创客,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背景进行评估。”

熊晓鸽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企业家登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爬太高的山,尤其是不要去爬珠穆朗玛峰。

原因有两个:第一,风险很大;第二,对你的公司不一定有好的作用。“如果缺氧的话,你真死了,可能很多股民也不愿意,也会造成很大损失。”

熊晓鸽说,还有个统计,说登过珠穆朗玛峰的很多人的生意并不一定像他一样达到了高峰。

在互动环节,有观众提问熊晓鸽,你看病的时候,走什么路径?

熊晓鸽说,我有很好的渠道,想办法找到最好的大夫。在看病的时候,我也问问他们有什么痛点,说他们的困恼,如果得到很好的建议,对我的投资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更好地帮到他们。

盛希泰:医疗领域创业机会在供给侧

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在现场表示,雷洋事件拯救了百度,如果不是雷洋事件,魏则西还会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不会这么快过去。魏则西事件,揭开了中国医疗行业从上到下的所有黑幕,“我也在莆田系看过病,那时候还不知道莆田系这么不靠谱”。

盛希泰在演讲中表示,自己在做投资时,不幸地发现再好的互联网手段不如黄牛的小板凳,盛希泰认为背后的原因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互联网的高效并不能平衡供需矛盾。“医疗领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互联网医疗的项目,但是没有发展得特别好的。”

“这与医疗领域的特点相关,也与中国医疗体制相关。”盛希泰说。

在会上,盛希泰感谢新京报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供大家交流,他认为新京报的新媒体转型在行业内领先,能够达到“与时代接轨”。他说,新京报有一种“全力以赴”(ALL IN)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寻找中国创客”能在双创领域的报道做到领先。

随后,洪泰基金合伙人盛希泰进行了“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武装‘脚医’”的主题分享。

在会上,盛希泰介绍了台湾医疗健康领域的相关情况。盛希泰说,台湾民营医院的水平已经处于主导的地位。反观大陆,相关的民营医院数量虽然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专科类的医院比较多。

盛希泰希望能未来更多大陆的民营医院可以达到三甲医院的水平。

盛希泰认为,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是中国医疗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分享中,盛希泰表示,自己看到医疗领域不少扩大供给的信号,首先是在基础医疗上,80%的病可在县以下医疗机构得到诊疗。

其次是在政策上,分级诊疗已经列入“十三五”规划;从试验角度而言,北京、上海2015年都开始筹划取消三甲医院的门诊,分流到社区、乡镇医院,4月份,北京宣布开始重新在农村每千人设置一名乡村医生,重启“赤脚医生”体系。

虽然,出现了不少扩大供给的信号,但是盛希泰认为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即使是北京,社区医院床位的使用率也只有30%,医护从业人员的缺失率50%,而在县级医院,甚至乡镇医院的硬件设备并不差,但缺少专业使用者。

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盛希泰说:“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道德是第一位的,做的事情不危害他人健康是第一位的。”他认为,要提高医疗健康行业的整体水平,完全依靠监管是不够的,还要靠人的“自觉”。目前,洪泰基金投资的创业团队不能说每一个项目都达到改变世界的水平,但做的事情最起码是不会危害到他人健康的。

盛希泰认为,投资中的道德标准是应该清晰的,应该受到投资人的关注。

“寻找中国创客”五月论坛上,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春雨医生副总裁林晓齐聚现场,讨论医疗创业的痛点。

联想之星陆刚:在中国医疗创业的“往上走”和“往下走”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在现场表示,中国医疗创业的机会分为两方面,一个在往下走,一个在往上走。“我们投资的新技术、生物医疗、医疗器械,去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这就是往上走。”

陆刚认为,而中国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医疗供应不足,我们想办法让更多的基层机构能够承担一些医疗供给,这其中既有一些信息通道,也有基础设施,这就是往下走。

顺为资本李锐: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的渗透并没有太深

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在现场表示,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的渗透并没有太深,对于整个医疗的大环境而言,还处在很早期阶段。

李锐认为,互联网对于医疗的渗透,总是信息层面开始,解决的是让知识怎么传播更快,信息怎么交流方便。“互联网移动医疗走得并没有那么快,互联网和医疗结合十多年就开始了,但是过去两年特别热。”

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在现场表示,虽然传统医疗的格局没有质变,但是还是带来了量变。究其背后的原因,李锐认为,主要是因为医疗领域的痛点太多了,新技术的兴起,造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可能反过来冲击旧的利益格局。

“比如癌症基因的早期筛查,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就有可能嫁接出有意思的东西。” 李锐说。

春雨医生林晓:如何将医疗领域的痛点变成爽点?

春雨医生副总裁林晓在现场回答了如何将医疗领域的痛点变成爽点,林晓认为,在医疗行业中,有医生、患者、医院、药厂以及保险的买卖双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点,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痛点给整合起来,变成让双方都很快乐。”

例如私人医生是帮助保险的,这是保险的痛点;全科医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把双方的痛点整合起来,就能让双方都很快乐,这就是爽点。

“寻找中国创客”五月论坛上,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阿里创投夏斐、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诺辉健康CEO朱叶青同台讨论“医疗创业的为与不为”,陈维广进行了题为“医疗创业会诞生BAT吗?”的分享。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医生端App不能成为以药养医的渠道

面对“魏则西事件”对移动医疗行业有何教训的尖锐提问,张遇升透露,杏树林已经覆盖中国30%的医生。有很多药企找到杏树林,希望借助医生资源在平台上干点事,给杏树林这个渠道方发点钱,“这是很容易挣的钱。每年中国药企给出去的钱,超过一两千亿”。

“这不仅是商业上判断,更多是道德、法律上的判断。”张遇升说,杏树林拒绝做这种事情,因为这样做,又把医生拉回原有的收入、生产模式——必须靠药企补贴来维持生计的模式。

他进一步说,杏树林希望开拓更多服务,为医生增加价值。中国医疗最关注的痛点,每个人都想上“协和医院”,但协和医院就只有一个,协和医生就这么多,你天天让他回答问题,也不可能在中国建100家协和医院。医学界知道“协和有三宝”,是体系化培养医生的做法,我们希望让“协和三宝”成为中国医生的“三宝”,让二三线城市的医生都能达到或接近协和医生的水平。

张遇升也说,在现有医疗制度下,产生BAT的可能性比较小。反过来说,借鉴美国模式,如果中国的医院、医疗保险以私立机构为主,中国医生以自由执业为主,就很可能产生海量级公司。朱叶青也认同这一观点。

张遇升以自己为例,他曾在美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Wellpoint工作,这家公司,市场上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它年收入600多亿美金,在世界500强中排30多位。这是自由市场带来的海量级公司。

夏斐则希望,这些医疗创业公司,在成为大公司之前,能在2016年,先尽快从搞补贴、刷流量、炒估值的误区中走出来。

陈维广:医疗创业会诞生BAT吗?

陈维广表示,光是2015年,医疗创业就实现融资18亿美元,获得投资企业170家,金额年增幅30%,交易数量年增幅100%。其中,投资类别80%是2C(面对终端消费者),20%是其他,以医患沟通,医疗信息为主(60%),其他40%是养生、母婴、慢性病管理、中医等。

需要强调的是,陈维广说,超过40%投资集中在天使轮、A轮,其投资额接近2014年的2倍,到了2016年,随着创投资本理性回归,准备融A轮、B轮的项目挑战不小。这是因为,超额度的投资在同个时间、集中在同个阶段、同个细分类别。

相比而言,2016年,创投资本会集中在中后期阶段的企业,市场份额前10名吸纳大部分资金(平安好医生、微医、春雨、好大夫、丁香园、杏树林等),都是在3000万美元以上单笔融资,有的甚至单笔融资过亿美元。

医疗创业路程很长,基金都是10+2,还是有这个耐心。如果周期那么长,是不是能诞生BAT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反方的观点是,移动医疗是非常难大规模扩张和复制的,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供给的问题,就是好的医生难求,而且这些医生大部分人还是希望留在体制内。

第二,医疗这个事是要很大投入,要做完整的体验,一定要沉到线下。沉到线下有不同的打法,一个是要建自己的医院,或者是跟合作方合作。不管怎样,一定是属于资产比较重,所以这也会制约它的扩张速度。

第三,区域性特别强,对一个团队来说,要确保你的标准服务体系能完全满足非标准化的、地方性很强的需求,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四,就是支付方的问题。当移动医疗公司规模做大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其他支付方,保险企业、医保就成为潜在的支付方。可我们都知道,这些保险的企业都是大B,你要跟它合作的时间周期会比较长,而且他们对一些创新型的模式是抱着比较谨慎的态度。

综合这几个要点,我们发觉移动医疗的扩张之路会受制约。

正方的观点,会认为我这个需求是很刚的,痛点特别多,不像做传统互联网的,有时候是无中生有找需求。

首先有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就是中产阶级的涌现,他们重视健康,而且这个人群是要比较便捷的服务、快速的反应。

第二是政策的开放。随着多点执业的放开,使得很多医生在其他平台也提供服务,再加上政府也在提倡分级诊疗,你能在附近得到快速的诊治,得到更便捷的服务。

第三是技术的创新,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有一天我们不需要那些医术比较差的医生,机器人是不是可以取代?或者机器人可以取代医生,治疗一些相对比较轻微的病症。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四是支付方,支付方是大B,没有足够的数据,他也不知道你这个东西靠不靠谱。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积累得越来越多,支付方会更有信心。

是正方对还是反方对呢?对创业者来说,我的建议就是,只要是大事,总要从一个点先开始。不管有多困难,你总要挑一个比较简单的那个切入点切入。

吴智勇:投资圈确实变冷了,但好项目还是要争抢

其实关于投资圈的冬天论、泡沫论在过去一年多是很常见的,大家都觉得冬天到了。其实从我个人每天扑在一线的感觉来看,也对,也不对。

实际在泡沫到来的时候,是有传导机制的。比如,经济体出问题,股市的表现是向下,特别是投一些IPO项目的机构就不太敢投资了,往前就是VC,再往前就是天使机构。传导的时候,越往前传,影响力就越小。

在过去一年中,我了解到有些大的机构确实一个项目都没投。但昨天我跟华创的合伙人在一起聊,我们去年都投了40多个项目。为什么一边是说是泡沫、冬天,一边看着天使很活跃?

其实原理是这样的,我做早期最担心的是投了之后有没有人给我接盘,我就看这个。但我在看项目的时候,持续不断地有一些牛人出来创业,他们不会因为市场不好就不创业了,我一看到这些牛人的时候又忍不住去投资。所以天使投资圈里投资很活跃,没有想象得那么悲观。只要项目够厉害,还是会有很多投资机构来争抢的。

但我们投了之后,会发现投后的一些项目在后续融资的时候,没有那么容易拿钱。要融A轮、B轮,都比以前难。往后越大的投资,越不容易拿融资,越早还是相对容易的。

还有一个分享的观点,在医疗健康领域,我看了很多医疗健康的项目,发现有很多痛点。医生有医生的痛点,比如很多数据可能处在不同系统里,没有结构化的数据库,患者看病和随诊等很多都不方便。

痛点很痛,但我发现投完之后痛点更痛。

首先,医疗健康领域里的投资发展不像其他2C的用户增长很快,2B的话增长很慢。

其次,医疗健康整个领域的优化,或者是大环境的健全,不是说嚷嚷着痛点很痛就能够马上改变。在两年前有一家媒体采访我,我说我特别看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我们一定会加大投资力度,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阿里健康夏斐:阿里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将成立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控股公司,在从事战略投资工作过程中,阿里健康更偏向投资晚期项目,而且完全基于自身需要的战略投资。这家公司不考虑有很好的财务回报前景、但跟自身业务结合不强的项目。我们希望投资之后,马上就能转化增长率,Pre-A、A轮投资的会少一些。目前,阿里健康旗下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已经在筹备中了。

阿里健康想解决的,不仅是医院内的痛点,还希望医院外健康也得到更好的管理。大部分人,生病了才去看病,生病前不做预防,生病后不做管理。阿里健康在慢病管理有很多尝试,心血管、糖尿病,有更多产品去上线。希望通过硬件+软件+数据手段,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阿里健康在湖北已经落地了一家网络医院,但还在尝试阶段。

诺辉健康CEO朱叶青:把对医疗的关注战线提前到健康人群

医疗行业的痛点很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 医疗行业是信息不完全透明,监管往往是滞后的。第二,整个医疗产业相对转化的速度会比较慢,从前期的研发到后期推出市场速度比较慢。第四,很多三甲医院被过度使用,不管是健康人群还是有病人群,有点毛病都会涌到三甲医院,这是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医疗资源。第三,对于用户来说,健康人群在健康方面使用的资金、费用方面相对不均衡,大部分人用在健康方面的费用都在生命最后6个月到12个月,没有把费用用在生命的前阶段周期。

现在太多的模式围绕病人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对健康人群做点事情,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会更大。应该利用第三方服务平台,给健康人群提供服务。把一些好的优质的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这些服务的人群。能够把医疗创业的战线更提前一点。

来源:新京报网 寻找中国创客(公众号:xjbmaker)   作者:曾庆雪 王鹏 薛珺 毛川

(原标题:寻找中国创客 投资人创业者“创客论坛”热议“健康”)

为你推荐

阿斯利康最新披露:在中国或面临800万美元新罚款资讯

阿斯利康最新披露:在中国或面临800万美元新罚款

据相关报道,英国当地时间4月29日,阿斯利康在最新季度的财报会议上透露,就在华涉嫌非法进口药品一事,公司可能可能会在中国面临一项新的罚款。

2025-04-30 15:53

君合盟生物重组A型肉毒毒素临床试验双线突破,覆盖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两大领域资讯

君合盟生物重组A型肉毒毒素临床试验双线突破,覆盖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两大领域

用于成人中、重度眉间纹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在组长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式启动并完成首例入组。针对成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并顺...

2025-04-30 12:39

海关总署关于进口阿根廷牛黄的检疫和卫生要求资讯

海关总署关于进口阿根廷牛黄的检疫和卫生要求

本公告中的牛黄是指来自于阿根廷共和国国内养殖牛的胆囊或胆管的干燥胆结石。

2025-04-28 22:10

股价只剩2毛,这家上市15年的A股药企要退市了资讯

股价只剩2毛,这家上市15年的A股药企要退市了

上市15年后,吉药控股最终还是走向了退市的结局。

2025-04-28 17:50

科塞尔医疗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加速血管介入器械全领域平台化布局资讯

科塞尔医疗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加速血管介入器械全领域平台化布局

本轮融资由国内知名投资机构铁投巨石领投,苏高新金控持续追加投资,园雍投资跟投,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研发、全球市场推广及产能扩建。

2025-04-28 16:54

一款印度企业的原料药被暂停进口资讯

一款印度企业的原料药被暂停进口

昨日(4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暂停进口印度企业VITAL LABORATORIES PVT LTD 地高辛原料药。

2025-04-28 12:52

凯西集团2024财年实现双位数营收增长,不断投资研发,聚焦可持续发展资讯

凯西集团2024财年实现双位数营收增长,不断投资研发,聚焦可持续发展

凯西集团(Chiesi Group)是一家以研发为基石的意大利国际制药集团,总部位于意大利帕尔马,业务覆盖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在2024财年,凯西集团圆满收官,取得了强劲的财务业绩...

2025-04-28 11:29

别让肺结节成心结,肺健康清“结”公益行动在人民日报社正式启动资讯

别让肺结节成心结,肺健康清“结”公益行动在人民日报社正式启动

2025年4月27日,《爱肺行动》之别让肺结节成心“结”——肺健康清“结”公益行动,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正式启动,由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江苏养无极药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京东健康...

2025-04-28 10:26

耀速科技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以“AI+器官芯片”助力新药研发资讯

耀速科技获数千万元战略投资,以“AI+器官芯片”助力新药研发

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3D-Wet-AI”闭环技术体系的建设,并推动国际合作及多场景商业化落地。

2025-04-28 10:01

被忽视的“经期头痛”,专家提醒频繁发作需及时就医资讯

被忽视的“经期头痛”,专家提醒频繁发作需及时就医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不仅有中到重度的头痛症状,还常伴随多种复杂症状比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约20%~25%的女性偏...

2025-04-28 09:42

126个药品在辽宁省主动降价资讯

126个药品在辽宁省主动降价

辽宁全省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将于04月30日起执行新的挂网采购价格。降价产品设置采购过渡期,时间为1周。

2025-04-27 18:35

A股上市公司未名医药的核心子公司,被停产资讯

A股上市公司未名医药的核心子公司,被停产

4月24日晚间,未名医药发布公告称,4月22日,天津市药监局发布公告,对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未名”)进行了药品GMP符合性检查。经综合评定、...

2025-04-27 11:34

瑞博生物港交所递表,小核酸药物龙头企业有望登陆资本市场资讯

瑞博生物港交所递表,小核酸药物龙头企业有望登陆资本市场

瑞博生物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RNA干扰(RNAi)技术开发及小核酸药物产业化,是全球最早布局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2025-04-27 10:36

Cytiva与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资讯

Cytiva与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双方将携手在细胞治疗药物成果转化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2025-04-25 19:49

精鼎医药任命 Charlotte Moser为公司首席医疗官,负责领导全球医学战略资讯

精鼎医药任命 Charlotte Moser为公司首席医疗官,负责领导全球医学战略

今日(4月25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I至IV期全方位临床开发服务的跨国合同研究组织(CRO)精鼎医药宣布,公司已任命 Charlotte Moser博士出任首席医疗官。

2025-04-25 15:06

强生宣布锐珂(埃万妥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在华获批,用于EGFR TKI经治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 资讯

强生宣布锐珂(埃万妥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在华获批,用于EGFR TKI经治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

强生公司今日(4月25日)宣布,旗下创新治疗药物锐珂®(埃万妥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与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给药,适用于治疗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2025-04-25 15:00

凶险的百日咳,发病率40年新高!专家:婴幼儿需“加速免疫”资讯

凶险的百日咳,发病率40年新高!专家:婴幼儿需“加速免疫”

2024年1至12月全国共报告百日咳近50万例,是2023年的12倍,跃升至近40年来的峰值。

2025-04-25 14:1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 研究证实速福达可将流感病毒家庭传播概率降低32%资讯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 研究证实速福达可将流感病毒家庭传播概率降低32%

罗氏全球今日(4月25日)宣布,速福达®(玛巴洛沙韦)III期临床试验CENTERSTONE研究详细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布。结果显示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流感感染者单...

2025-04-25 13:34

阿斯利康携手本土创新力量,持续探索非小细胞肺癌联合治疗方案资讯

阿斯利康携手本土创新力量,持续探索非小细胞肺癌联合治疗方案

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映恩生物和银珠医药三家本土生物医药公司正式签署临床研究合作协议

2025-04-25 10:58